根据外力大小、方向和牙齿脱出牙槽窝程度的不同,牙脱位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其中疼痛、牙齿松动、牙齿脱位、出血等是常见的表现。
典型症状
1、挫入性脱位
患牙牙冠较同名牙冠短,嵌入牙槽窝中,多无明显松动。受伤严重时,常伴有牙槽骨壁折断。
2、突出性脱位
患牙松动明显、伸长,但尚未完全脱出牙槽窝,在咬合时有早接触创伤,疼痛明显。有时2~3个牙同时发生。
3、侧向脱位
患牙向唇、舌或近远中方向移位,常伴有牙龈撕裂和牙槽窝侧壁骨折。
4、完全性脱位
临床表现完全性脱位时,牙周膜及血管神经完全断裂,牙与牙槽骨完全分离,牙槽窝内空虚。当患牙从牙槽窝中脱出,牙完全离体或仅有少许软组织相连,常伴牙龈撕裂和牙槽骨折,多为单个牙。有的患者手拿牙就诊,有些患者则将患牙遗弃。
并发症
1、牙髓坏死
其发生率占牙脱位的52%,占嵌入性脱位的96%。发育成熟的牙与年轻恒牙相比,更易发生牙髓坏死。
2、牙髓腔变窄或消失
发生率占牙脱位的20%~25%。牙髓腔内钙化组织加速形成,是轻度牙脱位的反应。严重的牙脱位常导致牙髓坏死。牙根未完全形成的牙受伤后,牙髓常能保持活力,但也更易发生牙髓腔变窄或闭塞。
3、牙根外吸收
有人认为坏死牙髓的存在能促使牙根的吸收。牙根吸收最早在受伤2个月后发生。
4、边缘性牙槽突吸收
嵌入性和(牙合)向性脱位牙特别易丧失边缘牙槽突。
婴儿出牙期一般在4-10个月,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早至3个月出牙或晚至12个月出牙都属于正常范围。出牙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标志着口腔功能逐渐完善。婴儿通常先长出下颌乳中切牙,随后长出上颌乳中切牙,再按照一定顺序萌出其他乳牙,到2岁半时,20颗乳牙基本出齐。出牙过程中,宝宝可能出现流口水增多、牙龈红肿、喜欢咬东西、烦躁不安、睡眠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出牙刺激牙龈神经和周围组织引起的。家长可通过给宝宝提供干净的磨牙棒、牙胶,或用干净手指轻轻按摩牙龈,缓解不适
牙酸通常不是大病的前兆,但可能是牙齿或口腔健康问题的信号。牙酸常见原因包括牙釉质磨损、牙龈退缩、牙齿敏感、龋齿等,多数问题通过口腔护理或治疗可改善。少数情况下,若伴随其他症状如颌骨疼痛、持续头痛等,可能与颞下颌关节紊乱或神经系统问题相关,需进一步检查。总结来说,牙酸多数是牙釉质磨损、牙龈退缩、牙齿敏感、龋齿等问题的表现,通过牙科检查可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通常不会预示全身性大病。但若牙酸持续加重、伴随牙龈脓包、面部肿胀或发热等症状,需警惕感染扩散可能,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