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体格检查很难确诊游走脾,影像学检查对于游走脾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腹部B超可以观察脾区有无正常脾脏影像,以及在腹腔其他部位是否出现肿块影;CT可以清晰显示脾脏的大小、位置、密度及脾蒂是否异常,这对于诊断游走脾是否扭转有独特优势;增强扫描可以反映脾脏的血供及脾动静脉的走行。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患者腹部可扪及肿块。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在左膈下脾区不见脾脏影,腹部其他位置出现边界清晰的包块影。
(2)平扫CT:可以清晰显示脾脏大小、位置、密度及脾蒂是否异常。
(3)增强CT:能够显示脾脏和脾门蒂血管的血供情况。
鉴别诊断
1、其他腹部脏器肿块或肿瘤
游走脾由于活动性大,游走不定,体查时容易与胃肠道、胰腺、左肾、卵巢以及子宫肿块或肿瘤相混淆,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块有无脾门切迹和脾门血管图像,借以鉴别二者。
2、其他疾病引起的急腹症
许多腹部脏器病变均可引起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等,而游走脾发生急性扭转或严重扭转时可导致脾脏供血障碍,致使脾脏坏死而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脾区是否有脾脏影像,以及腹腔其他部位是否出现肿块影即可鉴别。
1、先天性游走脾
儿童游走脾患者多为先天性因素致病,可能与胚胎期中胚层背部发育异常导致脾脏的支持结构发育不全有关。
2、后天性游走脾
成人游走脾患者多为后天性因素致病,如腹部外伤、巨脾、多次生育等,其中以多次生育的妇女最为常见。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人参归脾丸和归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功效侧重和适用人群。1.成分差异:人参归脾丸含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人参补气作用更强,适合气血两虚较重的患者。归脾丸主要含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等,党参补气较温和,更适合轻中度心脾两虚者。2.功效侧重:人参归脾丸偏重补气养血,对气血不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改善更明显。归脾丸侧重健脾养心,对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健忘等心脾两虚症状效果更佳。3.适用人群:人参归脾丸适合气血双亏、术后体弱或长期疲劳者。归脾丸比较适合思虑过度、睡眠差、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