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减少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分为遗传性病因,获得性病因和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
1、遗传性因素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常由免疫系统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引起。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由于T、B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障碍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Wiskott-Aldrich综合征(伴湿疹和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WAS蛋白基因缺陷,T细胞数目减少。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缺乏可导致T细胞损害。
2、获得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霍奇金淋巴瘤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淋巴细胞产生不足。霍奇金淋巴瘤浸润骨髓导致淋巴细胞产生减少,脾亢进使淋巴细胞破坏增加。
(2)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在某些急性病毒血症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可能由于病毒的活化作用而加速破坏,也可能陷于脾或淋巴结内或移行至呼吸道,导致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①病毒感染:AIDS是最常见的伴淋巴细胞减少的传染性疾病,由CD4+ T细胞感染HIV病毒而被破坏引起。其他病毒如肝炎、流感、SARS、麻疹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如结核、伤寒、肺炎等。
③原虫感染:如疟疾等。
(3)医源性因素
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阿仑单抗、类固醇等药物的应用。
②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放疗,或应用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导致淋巴细胞的破坏。
③牛皮癣患者长期使用去斑素及超声辐射均可导致T细胞的破坏。
④透析治疗。
(4)自体免疫性疾病
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
(5)肠淋巴细胞的丧失
如肠道淋巴细胞扩张症、胸导管阻塞、肠淋巴管阻塞等。
(6)营养不良
如锌缺乏、酗酒、胃肠功能障碍。
(7)其他疾病
如肾衰、类肉瘤、热损伤、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严重的急性胰腺炎、硅沉着病、丢失蛋白的肠病等。
3、特发性因素
特发性CD4+T细胞减少症,临床罕见,患者出现CD4+T细胞减少,但不存在HIV感染,且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或治疗相关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