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既往是否有佝偻病、脊髓灰质炎、脊柱和髋关节结核、骨盆外伤等病史。对经产妇还应询问既往分娩史,如有无难产史或新生儿产伤史等。之后再结合体格检查、B超检查、胎位及产程动态监测、胎心监测等结果,即可进行诊断。此外,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骨盆入口狭窄、骨盆出口狭窄。
鉴别诊断
1、骨盆入口狭窄
主要为骨盆入口平面前后径狭窄,初产妇多呈尖腹,经产妇呈悬垂腹,临产后胎头迟迟不入盆。偶有胎头尚未衔接,但在阴道口见到胎头产瘤的假象。骨盆测量可发现骶耻外径<18cm。
2、骨盆出口狭窄
以坐骨结节间径及骨盆出口后矢状径狭窄为主,易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和第二产程停滞,胎头双顶径不能通过骨盆出口平面。骨盆测量可发现坐骨结节间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
中骨盆狭窄按坐骨棘间径的大小可分为3级。
1、Ⅰ级为临界性狭窄,坐骨棘间径10.0cm。
2、Ⅱ级为相对性狭窄,坐骨棘间径8.5~9.5cm。
3、Ⅲ级为绝对性狭窄,坐骨棘间径≤8.0cm。
脑血管狭窄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及对脑功能的影响。若狭窄较轻且无症状或仅轻微头晕、头痛,积极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但若狭窄严重,可能引发脑梗死、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脑血管狭窄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多方面。轻度狭窄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视力问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狭窄可能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脑血管狭窄还可能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血管狭窄一般无法自愈,需通过医疗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病情,仅极少数特殊类型,如颈动脉夹层,可能在6个月内自行修复。血管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炎症或先天性畸形引起,这些病变会持续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差,且血管壁的增生性改变难以逆转,绝大多数狭窄无法通过自身修复机制恢复原状。若未及时干预,狭窄可能持续加重,甚至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中,仅颈动脉夹层等特殊类型可能实现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