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骨关节病
增生性骨关节病的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排除可以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诊断依据

1、指间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

(1)+(2、3、4、5)中的任意3条可诊新指间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

(1)指间关节疼痛、发酸、发僵。

(2)10个指间关节中有骨性膨大的关节≥2个。

(3)远端指间关节骨性膨大≥2个。

(4)掌指关节肿胀<3个。

(5)10个指间关节中有畸形的关节≥1个(10个指间关节为双侧第2、3指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双侧第一腕掌关节)。

2、膝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

(1)+(2、3、4、5)中的任意2条可诊断膝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

(1)近1个月内反复的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

(3)年龄≥50岁。

(4)晨僵时间≤30分钟。

(5)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3、髋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满足诊断标准

(1)+

(2)+

(3)或

(1)+

(3)+

(4),可诊断髋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

(1)近1个月内反复的髋关节疼痛。

(2)红细胞沉降率≤20mm/h。

(3)X线片示骨赘形成,髂臼边缘增生。

(4)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

4、Kellgren-Lawrence分级

(1)0级:无改变(正常)。

(2)Ⅰ级:轻微骨赘。

(1)Ⅱ级:明显骨赘,但未累及关节间隙。

(2)Ⅲ级:关节间隙中度狭窄。

(3)Ⅳ级:关节间隙明显狭窄,软骨下骨硬化。

5、Outbridge分级

(1)0级:正常。

(2)S级:软骨软化。

(3)Ⅰ级:软骨变软、肿胀、

(4)Ⅱ级:直径<1.3cm的破碎或裂开。

(5)Ⅲ级:直径>1.3cm的破碎或裂开。

(6)软骨下骨裸露。

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于年轻及中年女性,小关节、多关节肿胀,常伴全身症状,一般不难与本病鉴别。增生性骨关节病结节少有炎症反应,腕关节及掌指关节极少累及为鉴别要点。

2、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生于年轻男性,主要症状为下腰背部酸痛,脊柱僵硬,活动受限,髋关节亦常受累。但强直性脊柱炎特征性病变在肌腱、韧带附着端,椎间逐渐骨化以致强直,严重者脊柱的前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均可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增生性骨关节病的类型

1、根据致病因素将增生性骨关节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增生性骨关节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性别、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遗传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增生性骨关节病:因机械性或解剖学异常、炎症性关节病、代谢异常、内分泌异常、神经性缺陷而引起的骨关节炎。

2、根据病理及临床特点可分为全身性、侵蚀性炎症性、弥漫性特发性、快速进展性四种特殊类型。

(1)全身性增生性骨关节病:常发生于绝经期妇女及老年男性。有多数关节受累,预后良好。急性症状缓解后,关节功能仍保持。

(2)侵蚀性炎症性增生性骨关

疾病相关 更多»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吗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

李晖 主任医师
艾滋病核酸检测窗口期是多久

艾滋病核酸检测的窗口期通常为7-14天,即感染后7天左右部分人可检出病毒核酸,14天内绝大多数感染者能被准确检测到。相比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能更早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先在局部淋巴结大量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核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RNA来判断感染,其窗口期较短是因为病毒复制速度快,通常在感染后1周左右血液中病毒载量即可达到检测下限。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人病毒复制延迟,因此医学上通常以14天作为保守窗口期上限,确保检测准确性

李晖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办公室人群
颈椎病 干眼症 前列腺增生 脱发 胃病 肥胖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
腰痛
腰肌劳损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骨质增生 胸腰椎骨折 腰椎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