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因
齿状突骨折多因头颈屈曲性损伤所引起。枢椎上接寰椎,下连第三颈椎,无典型椎体,只是与第三颈椎椎体连接部呈椎体形态,其上部为一骨性柱状突起,形若牙齿状,故称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内侧形成关节,借助坚强的横韧带及翼状韧带等维持其稳定,并限制齿状突的活动范围。当外力突然作用头部屈曲时,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和横韧带构成的牢固解剖结构向前冲击,齿状突即可与椎体分离造成骨折。外力也可能是剪切和撕脱联合作用,造成不同类型骨折。
危险因素
车祸、建筑工地等场所被坠落的重物砸伤,容易导致枢椎齿状突骨折。
髌骨粉碎性骨折后,患者通常需6-12周才能开始部分负重行走,但完全恢复正常步态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具体时间因骨折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个体恢复能力而异。髌骨是膝关节伸直的关键结构,粉碎性骨折会破坏其完整性,需通过手术或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稳定骨折端。早期需严格制动以促进骨痂形成,避免骨折移位;6周后复查X光确认骨折愈合情况,若稳定可逐步开始部分负重训练(如拄拐行走),同时配合康复锻炼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完全恢复需等待骨折线消失、肌肉力量及关节功能重建,通常需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