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碳中毒
二硫化碳中毒的症状

急性二硫化碳中毒主要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谵妄、昏迷等症状。慢性二硫化碳中毒主要损害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出现以中枢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其他器官也可累及。

典型症状

1、急性二硫化碳中毒

急性二硫化碳中毒呈麻醉样作用,多见于生产事故。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乏力、恶心、呕吐、哭笑无常、癔症样发作,甚至谵妄、昏迷,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2、 慢性二硫化碳中毒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长期密切接触低浓度二硫化碳的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减退、易激动、情感障碍等症状,伴有自主神经紊乱,如心悸、手心多汗、性功能减退等。

(2)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周围神经系统是二硫化碳中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多发性神经病是慢性二硫化碳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下肢无力,腓肠肌疼痛。重度中毒患者呈现运动障碍,行走困难、四肢远端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消失。

(3)视觉系统损害:长期接触二硫化碳的患者,可出现眼底形态学改变,灶性出血,渗出性改变、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经炎、微血管动脉瘤和血管硬化。

(4)生殖系统损害: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萎缩,精子生成减少,精子数量减少,异常精子增多。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月经周期异常,排卵功能障碍,流产或先兆流产等。

(5)心血管系统损害:职业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二硫化碳接触者冠心病死亡率、心绞痛及高血压发病率比对比组增高,提示二硫化碳接触可能与如上疾病存在关联。

并发症

1、脑水肿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急性二硫化碳中毒会造成脑微循环障碍,导致脑代谢紊乱、脑水肿。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二硫化碳能抑制血浆中的脂蛋白酶和脂质清除因子活性,导致脂蛋白和脂类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促使冠心病发作。

3、睾丸萎缩

睾丸萎缩是指男子睾丸缩小痿软的一种病证,以一侧或双侧睾丸萎缩,睾丸既小又软为特征,此症大多数可引起不育。二硫化碳可能通过损伤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以及睾丸的结构功能等导致生殖毒性。

疾病相关 更多»
甲醛中毒多久会得白血病

甲醛中毒并不会直接导致白血病,但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甲醛环境中可能会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这一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暴露时间、浓度以及个体体质差异等。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常见于新装修的房屋、家具、装修材料等中。长期接触或吸入甲醛,可能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虽然甲醛中毒与白血病之间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甲醛环境下的人群,其患白血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二期梅毒能彻底治好吗

二期梅毒,作为梅毒感染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其治愈率相对较高,为患者提供了较大的治愈希望。只要患者能够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系统的医疗干预,就有很大的机会实现完全治愈。二期梅毒之所以治愈率较高,主要归因于此时梅毒螺旋体尚未对内脏器官造成严重的器质性损害。同时,现代医学对梅毒螺旋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多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这一阶段,虽然梅毒螺旋体已经在体内广泛分布,但尚未形成难以治疗的病理改变

王霞 副主任医师
水痘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间隔多久

水痘疫苗指的是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的间隔时间需根据接种者的年龄来确定。对于13岁以下的儿童,两针疫苗通常间隔3个月左右;而对于13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间隔时间则相对较短,一般在1至2个月之间。1.儿童接种间隔:对于13岁以下的儿童,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第一针通常在1岁左右接种,第二针则在4至6岁之间接种。这一时间间隔的设定,是基于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特点和疫苗的有效性考虑。过短的间隔可能影响疫苗效果,而过长的间隔则可能增加儿童在接种第二针前感染水痘的风险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骨骼线能二次撑开吗

骨骼线,通常指的是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软骨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骨骼线是不能二次撑开的。首先,骨骼线的闭合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它标志着骨骼生长发育的完成。在青春期,随着生长激素的分泌和性激素的影响,骨骼线逐渐闭合,骨骼的长度也基本确定。一旦骨骼线闭合,软骨组织转化为骨组织,就失去了继续生长的能力。其次,骨骼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的调节。在骨骼线闭合后,这些调节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使得骨骼无法再次经历生长过程

王健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中毒
马钱子中毒 吗啡类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中毒 半夏中毒 苯海拉明中毒 吡唑酮类中毒
急症
食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铅中毒 汞中毒 农药中毒 甲醇中毒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