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的病因主要是由遗传、神经生化、病理生理等生物学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所致。
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
对品行障碍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表明品行障碍有很高的家庭遗传性,遗传度为40%~70%。
(2)神经生化
神经生化研究显示单胺类神经递质与情感的表达、调节及冲动控制有关。中枢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性行为。
(3)病理生理
①临床上发现品行障碍患者的皮肤电导反应较低,静息平均心率慢。同时,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更容易有攻击和破坏行为的倾向。
②品行障碍可能存在神经发育的缺陷,患者中有出生时缺氧、早产、低体重、伴有神经发育迟滞、注意缺陷、有神经系统软体征的比例均高于普通人群。
③有关情感调节和加工的脑区(如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品行障碍发生有关。
2、社会心理因素
(1)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重要病因。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精神发育迟滞;频繁更换照顾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密感情联系,对待孩子冷漠或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媒体宣传,接受周围人的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结交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的同伴等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危险因素
1、高度危险因素
(1)早期的反社会行为:如10~16岁时有暴力犯罪行为。
(2)反社会的同伴:青少年中同伴的影响会造成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的快速传播,品行障碍青少年往往拒绝与亲社会性的同伴交往。
(3)社会联接:青少年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和参加社会活动少。
(4)物质滥用:12岁之前的吸烟、喝酒等物质滥用行为。
(5)男性: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品行障碍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
(6)反社会性的父母: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员存在犯罪行为。
2、中度危险因素
(1)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2)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低。
(3)具备高质量的活动水平、冒险性、冲动和注意力短等心理特质。
(4)亲子关系不良。
(5)对学习无兴趣和成绩差。
(6)存在发育障碍以及躯体疾患。
3、轻度危险因素
(1)具备某些家庭特征,如家庭内压力大、大家庭、婚姻不和谐等。
(2)离异家庭。
(3)父母虐待。
情感障碍,🌟这一术语在医学中涵盖了一系列情绪调节方面的问题,从轻度的心情波动到严重的抑郁症和躁狂症。早期识别情感障碍的症状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解析情感障碍的常见表现。情绪波动😢😊:情感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有效调节情绪,👨👩👧👦易因小事而情绪大起大落。时而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时而情绪高涨,兴奋过度等现象。焦虑和紧张🤝🚫:过度担忧未来,对现实或潜在威胁的过度反应,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出现持续的不安、紧张和恐惧,可能出现心慌、出汗、颤抖等症状
人格障碍症,作为一种复杂且多样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常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带来困扰。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深入了解并解析这些症状,以便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人格障碍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三种常见的类型及其症状👀:🤔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往往对他人充满猜疑,认为他人总在欺骗或利用自己。他们常常无端怀疑伴侣或朋友的忠诚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依赖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的特点👭,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