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红斑、糜烂、溃疡及纤维化等,患者可出现疼痛、进食困难、口干、味觉障碍等。依据病程和临床表现该病可分为急性放射性口炎和慢性放射性口炎。急性放射性口炎是放射线照射后短时间内引起的黏膜损害,又称为“急性损伤”。慢性放射性口炎是放射治疗2年后出现的黏膜损害,又称“慢性损伤”。
典型症状
1、急性放射性口炎
放射后短时间内出现口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患者可出现口内剧烈疼痛,语言及吞咽困难等症状,甚至影响整个放疗计划。损害程度与射线种类、辐射剂量、曝光时间、照射方法以及个体差异有关。RTOM急性病损一般在放疗结束后2~4周或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后1~2周逐渐愈合。
(1)10Gy(吸收剂量单位,戈端,Gray)照射:口腔黏膜发红、水肿;
(2)20Gy照射:黏膜充血明显,依次出现糜烂、溃疡,覆盖白色假膜,易出血,触痛明显,可出现唾液腺萎缩导致的口干、口臭等症状,合并有进食困难等功能障碍和头昏、失眠、食欲差、脱发等全身症状;
(3)30Gy及以上照射:口腔局部体征和症状加剧,往往出现伴明显渗出的深大溃疡并有假膜覆盖,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继发感染等全身损害逐步出现并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放疗计划。
2、慢性放射性口炎
放射治疗2年后出现的黏膜损害,主要是唾液腺严重萎缩引发的系列症状。
(1)口干:明显感觉唾液减少,口腔干涩、发苦。
(2)味觉异常:不能正常识别食物味道。
(3)口腔黏膜体征:口腔黏膜广泛萎缩、变薄、充血,舌体出现萎缩性舌炎。
伴随症状
1、局部皮肤损害
常见于慢性放射性口炎者,肿瘤区域接受放射治疗的皮肤出现纤维化病损,还可伴发色素沉着、干燥、脱发及脱皮等。
2、全身表现
可伴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全身表现。
并发症
1、口腔黏膜糜烂、溃疡后常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2、部分患者出现牙齿问题,如猛性龋(短时间内出现大范围的严重龋齿)。
3、若接受放射治疗区域的皮肤组织等出现萎缩,还会引发张口受限等。
室性早搏是指心脏在心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心搏,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的室上部。室性早搏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就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造成频繁室性早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和心脏疾病有关,也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一些初步认识到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肌肉收缩过早或过强、应激、过度疲劳、咖啡因、药物滥用等。频繁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频繁室性早搏并不危险,只是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
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心房提前发生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房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疾病、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精神压力等。对于房性早搏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观察和监测: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房性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早搏的频率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