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是中医病症名,又称为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病程一般较长,短期不易康复。它多发生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大病久病者身上。
太阳病,中医病证名。为太阳病中所出现的临床表现的总称,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疾病日久容易导致阴阳失调。
痿证亦称“痿躄”‘“痿”是指机体痿弱,“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是肢体筋脉弛缓,伴有肌肉萎缩,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而五脏受损,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通常补中益气,健脾升清,益气养营,活血行、电针瘀,并配合针灸治疗。
肝血虚属于中医名词,又叫做肝血不足,指的是因肾精亏虚、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精血不足、久病耗伤阴虚等多种原因引起患者视线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耳鸣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苔发白、脉细、虚烦多梦、月经不调等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失血过多、气血亏虚、生血不足等。
午后潮热一般是指在每日中午过后都会出现脸部发热的现象。造成午后潮热的原因包括阴虚,患者会伴随消瘦、失眠和盗汗等;有瘀血,患者会伴随着口咽变干,身体局部或者全部部位疼痛;肠胃道内部热疗过多造成,可能会有便秘的现象;气虚,其症状表现为身体乏力、不愿说话和变得懒惰。
精血不足,是指肾的精气和血液的不足,也就是肾虚的一种表现。精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也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不足也可以认为是肝肾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等。
肛门闭锁症又称锁肛、无肛门症。该病是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男多于女,常合并其他畸形。本病的病因不清,婴儿出生后即肛门、肛管、直肠下端闭锁,外观看不见肛门在何位置。临床症状出生后无胎粪排出,伴呕吐、腹胀等,主要是尽早手术治疗。积极治疗,一般有较好的预后,可治愈。
秋燥是感受秋令燥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秋燥初起有凉燥、湿燥之分,但均以津气干燥为主要特征。产生秋燥的病邪主要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继而产生发热头痛,恶寒无汗等症状。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但一些病症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加重病情。
气虚质是男性的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多由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所致。其表征主要为男性肌肉不健壮; 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象虚缓、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等。而且男性身体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体质虚弱,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致某些男科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内伤发热是指非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引起,而是以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发生失调,阴阳气血亏虚为基本病机的发热。内伤发热一般发热多为低热,所以也称“低热”;但也有可能发生“高热”,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一般此病的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无身痛、恶寒、脉浮等表症。
厥阴头痛是指由于体内寒气较多而引起头痛症状的疾病。厥阴头痛的名词出自“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说明厥阴头痛的患者以头痛、呕吐、四肢冰凉为主要症状。除了一些典型症状,厥阴头痛的患者常常还有面色不佳、体弱出虚汗、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脉搏微弱等伴随症状,另外有脑振荡后遗症类似症状。
冬天脚冷是指由于冬天温度降低,会感到手脚冰冷,特别是脚部常常一整天都冰冷,手部寒冷可以通过戴手套进行保暖很快便能回复温暖,但是脚部由于保暖措施不容易做,血管堵塞,血液循环不良,自身发烧或者感冒导致抵抗力下降等都会引起脚部变凉。某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冬天特别容易脚冷。
情志内伤,即患者由于受到一个强烈的精神上的刺激或者经过长期连续性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情绪上的一类病症。患者一般过后受到刺激后,导致机体的脏腑部位出现功能失调、气血缺失等现象。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自觉的喜笑不休、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肢体疲劳、语无伦次等症状。
失荣是一个常见的中医病名。失荣主要是指颈部有坚硬如石的肿块,移动性差,但是皮肤外表没有明显改变,与正常皮肤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给人一种虚弱感,面容憔悴、体重下降。在西医方面 失荣是指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也可以表示恶性肿瘤发生颈部淋巴转移,疾病主要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
面色黄是指在面部皮肤有色素沉着,导致面部颜色发生改变。面色黄也有可能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或者平时生活习惯不规律,休息不够,或者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也会导致皮肤发黄。一些电子产品会放出辐射,长时间面对电脑或者手机会引起面部代谢发生改变,导致皮肤有颜色方面的变化。
烦躁易怒一般是指患者由于心情郁结等因素造成在日常生活中烦躁易怒的现象的一类病症。是生活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怒是对外部或者内部刺激的过度反应,还有些人形容为容易激动、不耐烦以及愤怒的状态。过度的烦躁易怒很可能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征兆,还会出现睡眠下降、话多以及浮夸的想法和判断力差等症状。
阴汗指的是人体外生殖器和周边经常出汗,多以汗多味重为主。造成阴汗的原因主要为生理性出汗、多汗症两种,前者主要发生在外界气温过高、饮酒等正常生理反应;后者主要是由于人体精神过于紧张、恐惧、焦虑等复杂情况所导致,部分患者还可能是遗传性疾病,这种情况多见于生殖器周边、腋下、手掌等部位多汗。
伤寒主要是有肠沙门菌肠亚种伤寒血清型导致的疾病,而副伤寒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甲、乙、丙血清型导致类似伤寒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和伤寒较为相似,但是发病的症状比较轻,而且发病时间也相对较短,死亡率较低。伤寒和副伤寒多是由于食物或者水源被污染所导致,好发于儿童、青年。
脏腑功能失调一般是指人体身体不舒服的一种中医学的病症,五脏六腑是相互贯通的,每一个部位不舒服都可能影响其他部位,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肝脏功能失调是指人体的各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过盛或者不足,是身体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状态。
喘证属于中医名词,具体指的是气喘和喘息,通常患者的表现症状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等,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喘脱之危,表现为肺炎、肺气肿、心脏性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导致喘病发生的原因有长期劳累、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过大、炎症因素等,相关器脏疾病也会引发喘病。
虚热口臭又称为胃火口臭,口臭大部分是因为胃部的消化不良从而引起的,如果胃火升高是很容易引起口臭的。该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胃部受到邪热侵入,或者是过量的食用辛辣的食物、嗜酒等从而引起胃火。常见的症状初有口臭之外,还会出现牙龈肿痛、极易饥饿等。该症状常常伴提示可能患有食滞胃脘、食积胃病、胃纳呆滞以及齿衄吐血等疾病。
太阳穴痛会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此处骨面是比较薄的,有颞浅动脉通过,因为软组织较其它头部部位多,故而血管收缩或者是扩张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太阳穴痛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偏头痛,常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呕吐等不适的症状。其次精神因素、气候因素、食物因素或外界刺激等也会引起太阳穴痛。另外睡眠少、头外伤、过度疲劳、女性月经周期以及服用避孕药也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虫积是指肠道出现寄生虫,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饮食异常、腹部异常疼痛、面黄肌瘦,部分患者面部还会出现虫斑,多见于小儿疳积、厥证等病症。造成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饮食不卫生,食用了被虫卵、虫体污染的食物造成的,一般蛔虫症会造成患者出现白斑、嗜食异物、烦躁啼哭、便下蛔虫等;蛲虫证会有肛门奇痒、会阴亦痒、肛门湿疹等。
湿热内蕴是中医征名。体内的湿气很重导致经络粘滞,该病起病比较缓慢,但是比较难以治愈;由于体内湿热导致气体滞留在体内,气体不升不降,当气体在上,则使昏蒙眩晕、头重如裹;当气体在中时,则胃纳不香、胸脘痞闷、口干苦甚至出现黄疸等。温热内蕴使得阳气损伤,气化不利,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如小便浑浊、大便黏腻不爽、妇女带下稠浊以及舌苔垢腻等。
腋汗是指腋下多汗症,是中医病证名,首先记载于《医林绳墨·汗》。腋汗症是一种两腋出汗过多的病症,有时甚至延可以延伸到胁下。患者除了多汗之外,还可以伴发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多种表现。如果出现在狐臭患者,除了腋汗多之外还会出现臊臭的情况。
肝气犯胃又可以叫做肝胃气滞证、肝胃不和证。横逆犯胃、肝失疏泄以及胃失和降是主要的表现。一般当由于气郁化火、情志不遂或者寒邪内犯从而引起肝胃的病变。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呕吐、呕吐、胁痛、呃逆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肝硬化等疾病。
潮汗,即潮热出汗,一般是指女性患者在年龄达到40岁及以后所产生的一类症状,也是更年期中常表现出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身体会感知到逐渐的向外扩散热,还会产生出汗的症状。出汗后,热由皮肤蒸发,又会发生寒冷的感觉,有时单有热感而无潮红及出汗等症状。一般此症发作多在下午及以后。
肠结是指肠道闭结不通,对应现在医学里的急性肠梗阻。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为饮食不结、情志不畅等导致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通常患者的发病症状为阵发性剧烈绞痛、呕吐、便秘、无排气等,其中腹胀主要发生在梗阻之后,而呕吐是在发生梗阻后会有一段静止期,然后再次进行连续性的呕吐。
烂喉痹相当于西医的咽部溃疡,咽部溃疡指扁桃体及咽峡部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并且表面覆有一层白色假膜。其形成原因主要与一些特殊感染如白喉、结核、梅毒和咽肿瘤等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烧、一侧咽痛、吞咽困难、口臭、流口水、患侧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压痛、一侧扁桃体红肿、有边缘不规则的溃疡、上覆灰白或黄白色假膜。
肝厥是一种中医病证名,属于厥证的一种分型。肝厥主要是指由于肝气不舒,厥逆上冲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肝厥证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手足厥冷、呕吐昏晕,甚至状如癫痫、不省人事等。患者可由于素体肝脏阴阳亏虚,可由于受到突然而不良的精神刺激或者饱食、劳累过度等因素而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