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根据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血从口中吐出的过程,能引起吐血的疾病主要是上消化道疾病,如胃部组织发生病变,胃溃疡、胃穿孔导致胃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就会引起吐血,吐血也可以是由于支气管扩张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现象,但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出血量一般较少。
在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淡黄色透明的,由于尿量的增减,尿的颜色可以发生变化,在出汗或饮酒后,尿液也会暂时性的变浓。当尿液呈现混浊状态时,一般属于一种病态表现。好发部位为肾脏和前列腺。常见的病因有运动过量、肾盂肾炎和前列腺炎,这几种疾病会导致尿液的碱性过高,引起尿中磷酸盐类结晶沉淀,最终导致小便浑浊。临床上伴有尿路刺激症状。
脾胃湿热是中医上的一种疾病名称,是由于脾胃湿热蕴结而产生的一种器官功能性病变,引起脾胃湿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不合理,消化功能失调,循环不畅而引起的。患者常常有消化系统异常改变,感到肚子肿胀,浑身疲劳乏力,尿液少而颜色深,大便排不出,有而不尽的感觉,并且有皮肤多汗发红的症状。
滑脉是指人脉搏的特殊频率的一种,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滑脉的脉象感觉流利、圆滑、无力多见于一些致身体虚弱的一些疾病,如贫血、发热后期等,某些炎症反应如胃肠道感染,风湿病等都会导致脉搏发生变化,一些恶性疾病晚期如肝硬化腹水等脉搏也会呈现滑脉。需要与孕妇妊娠期脉滑缓和的脉象区别。
中风后遗症又称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是指脑血管意外之后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或者局部症状。可由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运动功能丧失以及语言和吞咽能力的减退或丧失,以及患侧的营养障碍、挛缩、感觉迟钝麻木等。本症在发病后6个月内恢复较快。
脾胃不和是由于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疾病。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含有不同的菌群,食用不干净的含细菌病毒的食物就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脾胃失健,引起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生活习惯不规律,暴饮暴食,脾胃对于摄入的食物没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会引起脾胃不和症状。
寒性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引起的体内阴气过剩、寒从内生的一种病理表现。此类体质的人常出现肌肉弛缓、萎缩、四肢乏力、面色苍白、贫血、口唇色淡、舌淡苔白、口不渴、喜热饮,尿量多而色淡,生理周期较迟等症状。切诊常表现为脉紧或迟。常因饮食不节、寒邪外侵、年老体弱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不足,寒从内生。
脑中风,形成的血栓病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无力、头痛、或头昏、瘫痪、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本病致残率很高,会影响生活质量。
怕冷为中医内科所诊疗疾病,又称畏寒,多是身体受到外在寒邪侵袭,或自身阳虚阴盛或机体机能失调所造成。怕冷的发生,多是人体在失调情况,邪气易于入室,素体阴盛。临床诊治以冷、白、清、润、迟等为主要依据。很多消耗性、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损的临床表现均会出现畏寒怕冷为主证的疾病。
大家平日听得多的可能是哮喘,却很少单独听到哮。哮喘虽然经常连在一起说但是哮和喘还是有区别的。哮具有发作性,有气喘的症状,明显特征是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也就是呼吸时喉咙内有类似金属丝颤的声音,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急促没有办法平卧,且发作具有反复性。哮与喘的区别就在于,哮偏重于强调有声音,而喘偏重于气息。
肝阳上亢又被叫做肝阳上逆,生活中常说的肝火旺盛就是肝阳上亢的早期表现。根据统计学分析肝阳上亢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45岁后发病率有显著升高,活动量较低的脑力劳动者要高于活动量较高的体力劳动者。患者发病常常有头晕眼花、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肝肾阴虚是指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肾功能不良而引起的疾病。体质较差,体重较低的人,抵抗力较差比较容易患肝肾阴虚,一些人长期疲劳,缺乏休息,或者患某些消耗性疾病也容易肝肾阴虚。早期主要症状表现有腰酸腿痛、耳鸣、头晕等,随着疾病进展,后期男性病人会有遗精表现,女性会致不孕。
脾阳虚是中医常见疾病的一种说法,又被叫做脾虚寒证,是由于脾器官功能发生紊乱,以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大便成水状便溏为主要表现。主要是由于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或吃过于寒冷的食物,寒气入体,损伤正常的脾功能而引起的疾病。疾病早期不加以控制会引起严重水肿,水电解质紊乱。
肝郁气滞是由于肝正常过滤排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机体代谢废物淤积,引起腹痛、腹胀和腹部异物感等症状。病人的精神状况发生改变常常情绪暴躁、易怒或者心情抑郁,情绪变化无常。女性会有月经不调,月经期间有剧烈的疼痛感,乳房胀痛等不良症状,一些意志不坚,突然受到大的精神刺激也会引起肝郁气滞。
麻木指感知不到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完全丧失感觉,比喻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或者失去反应能力。在医学方面则指感觉缺失,常见的能引起感觉缺失的疾病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最常见的麻木类型是手麻木,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导致神经损伤,脑部病变等。
大便粘腻即中医所说的“便溏”,是指大便稀溏,即粪便稀薄而不成形的表现。该症状多因脾气亏虚或者湿热浊邪困阻于中焦,导致脾胃失去了正常的运化功能,体内水湿泛滥所致。大便粘腻不爽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先天痰湿性体质,情志不畅,以及外感湿热之邪等原因所致。
伤风是指人体正气虚弱时,外邪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病症。伤风又可称为感冒,多见于冬春季节,如果具有流行性和时令性,则又称为时令感冒。可伴发鼻部、咽部以及肺部、支气管的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痒,头痛,汗出不畅,周身疼痛等等。轻者一般能够在一周以内自愈。
食疗是一种现代常用的养生方法,源于中医古籍中的药食同源的理论。食疗是指通过合理饮食以调节阴阳失衡的状态,并且增加营养,促进身体健康。目前药膳是最常见的食疗方法,将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加入米糊类,粥类,羹类,茶类以及酒类炒菜类食材中,以达到病治病、增强体魄的效果。
湿热下注是指人体遭受湿热之邪时,留注到下焦脏器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该病的病因主要为气候因素,饮食肥甘厚腻,以及先天体制因素等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体倦怠,容易疲劳,小便短赤或伴有疼痛,不思饮食,不喜热饮等,舌苔比较黄腻。在妇女还可表现为白带变黄,量增多,并可引发月经不调。
恶寒即害怕寒冷之意。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中医理论认为,肝郁脾虚是一种阴阳失调的病症,由于干湿疏泄和脾的运化能力降低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肝郁脾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饮食减少,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甚至出现两侧胸肋部的胀痛和刺痛。肝病可由先天因素,以及情志不畅或过于劳累,饮食失调等多种原因所致。
血瘀是指人体内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周流到全身的一种证型。血液在体内无法正常运行,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包括各种疼痛和出血,脘腹胀满等。如果发生于女性患者,可诱发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发黑发紫,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症。中医认为血虚型体质的人可能由于气血虚弱,气血运行阻滞等多种原因所致。
脾气虚弱是指脾气不足,导致脾的运化能力降低的一种证型。脾脏的作用是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衰时运化能力降低,可出现多种消化道障碍。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四肢倦怠乏力,大便螃蟹等等。中医认为脾气虚弱主要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先天体质因素,饮食失调,以及情志抑郁,长期精神刺激有关。
心虚是中医上的病症,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该病的病因为情志内伤,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劳倦过度等。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等。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夏季感冒,又称夏季潮湿风寒,夏季感冒不同于冬季寒冷刮风所导致的风寒感冒。夏季感冒的特点是在夏季闷热潮湿的环境下,由于湿度较高,这时每个人体质较容易受风寒,比如吹空调等,感受寒冷的风而导致受风寒而患感冒。夏季感冒的症状主要有:热感冒、湿感冒都是鼻塞、同时伴有感冒和发烧的症状。
阳虚质即人体脏腑功能活力不足,温煦功能减退,出现的恶寒喜暖证状。因此这种人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耐夏不耐冬,喜食温热食物。对外界的寒湿邪气反应也很敏感,冬天容易生冻疮。当受到病邪侵袭后多也化为寒症,病程中也不容易发热或热势低,等阴盛阳虚的证状表现,因此,补阳的食物或药物都有御寒的作用。
烦躁不安是指自觉心中烦闷、躁动不安的一种情绪异常的表现,常有燥热、闷热的感觉或心神不定。该病的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逸适当或房事不节,久则引起阳亢或心阴不足,从而出现火旺,心中烦闷、躁动不安、心神不定等。该病长时间会引起阴血亏耗,躁扰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
小便清长是指尿液的颜色澄清而尿量多的表现。小便清长是指小便的次数和每次的量增多,而且质地清稀,无明显臊臭气味,多见于阳虚虚寒的病人,尤其是以脾肾阳虚多见。由于肾精亏虚等病,由气及血,肾络淤阻,肾脏血脉爬满血渣滓,血毒沉积,肾气摄纳作用减退,逐渐出现肾功能恶化,从而表现小便清长。
苦夏就是指人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的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且会伴有低热(体温在37℃--37.4℃之间波动),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大致有体质原因和气候原因。其中异常的气候原因为主要的发病因素。
咳喘即又咳又喘,是肺病的主要症状。此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肺气不利而上逆所致。咳喘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咳喘与痰密切相关,咳喘每多夹痰,痰也往往导致咳喘。急性咳喘,西医治疗会好些。慢性咳喘,也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则主要使用增强人体机理的中草药加以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