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诊断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特异性,可以作为该病症的诊断参考并指导下一步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怀疑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外周血涂片、酶活性检查、基因检查等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黏脂贮积病ⅣB型、尼曼-皮克病、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等疾病。

诊断依据

临床上当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医生将通常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查等检查来确诊。

1、 体格检查

部分患儿可出现头面部发育异常,出现巨颅、前额凸出、大耳、鼻梁低平、齿龈增生和巨舌。

2、 实验室检查

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或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和氨基己糖苷酶的活性,若结果显示酶活性降低,可确诊神经苷脂沉积病并对该病进行分型。

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表现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脊柱后凸畸形、胸椎和腰椎下缘呈鸟嘴样突出、掌骨畸形。头颅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脑白质病变、大脑萎缩及小脑萎缩。

4、 基因检查

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确诊、家系成员的产前诊断。GLB1基因突变确诊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GM2A、HEXA和HEXB基因突变确诊为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鉴别诊断

1、黏脂贮积病ⅣB型

黏脂贮积病ⅣB型临床特点是典型的骨骼畸形、角膜混浊、心脏损害,尿中硫酸角质素排泄增多,较少在神经组织储积。但是该病也出现智力运动落后等神经系统症状,从临床表现很难将两者鉴别,必须通过酶活性测定进行鉴别。

2、半乳糖唾液酸贮积症

临床表现与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相似,患者血液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及神经氨酸酶活性均降低,但在全血和血浆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正常,主要表现为神经氨酸酶严重缺乏。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3、尼曼-皮克病

尼曼-皮克病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缺乏,导致神经鞘磷脂异常沉积在肝、脾等单核及吞噬细胞系统器官和神经组织细胞中,出现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症状。可通过酶活性检查将两者鉴别。

神经节苷脂沉积病的类型

本病基于致病基因不同可分为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1、GM1神经节苷脂沉积病

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1)Ⅰ型:又称婴儿型。患儿常在生后3~6个月发病,少数于新生儿期起病。患儿若能存活至1岁以上,常呈去大脑强直状态,且易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多在2岁左右死于支气管肺炎。

(2)Ⅱ型:又称晚发婴儿型或者幼年型。患儿发病年龄稍晚,常在7个月~3岁起病。患儿常因肺部感染在3~10岁间死亡。

(3)Ⅲ型:又称成年晚发型或者慢性晚发型。患儿在3岁后发病,少数在青春期,亦

疾病相关 更多»
神经鞘瘤手术最坏结果

神经鞘瘤手术的最坏结果主要包括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并发症、肿瘤残留或复发。1.神经功能损伤:手术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甚至瘫痪,若影响面部神经,还可能出现面瘫等情况。2.严重并发症: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以及脑脊液漏,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3.肿瘤残留或复发:如果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残留的肿瘤组织可能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潘琪 主任医师
高血糖和糖尿病是一个病吗

高血糖和糖尿病不是同一个病,高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一种状态,而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但不能完全等同。高血糖只是一个症状表现,除糖尿病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导致。例如,一次性摄入大量含糖食物,或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人体短时间内血糖会升高,不过经过机体自身调节,血糖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高血糖。此外,某些疾病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糖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坐骨神经痛吃什么药

急性期疼痛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缓解炎症和疼痛,严重时医生可能建议加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注射;伴有肌肉痉挛者可联用甲钴胺营养神经。1.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是应对坐骨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像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这类药物适合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腰部及下肢的酸痛、刺痛感,且副作用相对较小。2.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急性期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许树才 主任医师
口发甜是糖尿病早期吗

口发甜不一定是糖尿病早期。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来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唾液中的糖分也会相应增加,有可能出现口甜的感觉,但并非所有口发甜的情况都是糖尿病所致。一方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发口甜症状,当消化功能失调时,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会刺激舌部味蕾,产生口甜的感觉;另一方面,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甜食、含糖饮料,会直接导致口腔内糖分残留,引起口甜,这种情况在停止食用后会逐渐缓解。所以仅依据口发甜这一单一症状,无法判断是否处于糖尿病早期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慢性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 癫痫
出汗
盗汗 自汗 冷汗 小儿多汗 产后多汗 手汗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