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肢僵硬或坏死后强直,尤其是远端关节如膝、踝发生“冻僵”现象。12-24h后肢体严重肿胀,遍及整个患肢,呈非凹陷性,并常伴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如酸中毒、氮质血症和高钾血症等。
典型症状
1、在疾病早期,病人出现患肢剧烈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苍白、青紫,感觉异常进而消失等血管阻塞的表现。其患肢的僵硬或坏死后的强直是典型的体征,这提示代谢性损伤发生。
2、12-24小时肢体的肿胀逐渐严重。由于大量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病人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躁动不安、精神恍惚、定向力障碍。同时病人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相应的症状,不及时纠正可以导致死亡。
3、血运恢复之后,缺血程度轻的病人临床症状、体征逐渐消失。重症者恢复缓慢,疼痛的感觉甚至更加重,因为远端组织的灌注恢复不完全。肌肉和关节的僵直缓解。没有经过治疗处理,代谢性损害将会继续存在,甚至加重。如可出现患肢非凹陷性水肿、樱桃红色尿液、少尿或无尿等累及肾脏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可出现肺栓塞、急性肾衰竭、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室性早搏是指心脏在心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心搏,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的室上部。室性早搏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就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造成频繁室性早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和心脏疾病有关,也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一些初步认识到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肌肉收缩过早或过强、应激、过度疲劳、咖啡因、药物滥用等。频繁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频繁室性早搏并不危险,只是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
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心房提前发生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房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疾病、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精神压力等。对于房性早搏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观察和监测: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房性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早搏的频率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