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基本原则,包括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控制贫血、积极处理少尿、高血压。血浆治疗和透析为本病一线治疗方法。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除上述治疗方法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症治疗
1、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累及损失及继续损失。
2、不能进食或腹泻严重者给予胃肠道外营养支持,以免加重氮质血症及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
3、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有明显水肿及高血压,限制钠摄入。患者血钾偏高应限制钾摄入量,血钾>6mmol/L者,应紧急处理。
4、当本病患者血细胞比容下降到15%或血红蛋白<60g/L时,可输注新鲜红细胞悬液。一般避免输血小板,但若有活动性出血,或血小板<20×109/L时则需要输注。
一般治疗
1、本病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
2、本病患者需去除不良因素,戒烟、忌酒。
3、本病患者住院期间需每日监测血压、血氧、腿围等。按医嘱复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
4、高分解代谢者应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
1、控制高血压
可以选用RASS阻滞剂或者钙离子拮抗剂,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缬沙坦、硝苯地平等。
2、控制感染
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治疗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胃肠道感染。有菌血症时使用相应抗生素。对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可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
对于由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的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以及对血浆治疗产生抵抗或依赖性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可以考虑肾移植。可将移植肾放在覆膜后的髂窝,肾动脉与髂内或髂外动脉吻合,肾静脉与髂外静脉吻合,输尿管经过一段膀胱浆肌层形成的短隧道与膀胱黏膜吻合,以防止尿液回流,通常在输尿管膀胱吻合放置双“J”管以防止输尿管并发症。然而即使进行肾移植,本病的复发率和移植物丧失的发生率均较高,一般不推荐。
其他治疗
1、血浆治疗
血浆置换是对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重症患者,特别是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对MCP基因突变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无明显疗效,因为MCP是膜蛋白而不是血浆因子。血浆治疗包括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前者能补充患者需要的补体成分,后者能去除突变的因子、内源性可溶性补体抑制因子、H因子抗体及可能存在的参与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凝集的炎症和血栓形成因子。因此本病首选血浆置换,尽可能在24小时内开始。
2、血液透析
约50%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儿需要透析治疗。早期透析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一般采用腹膜透析,对有严重结肠炎或腹膜炎者需采用血透或超滤。透析不能改变疾病的进程,但能纠正液体、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待疾病缓解。
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拖延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手部麻木与疼痛、手部肌肉萎缩、神经受损、影响睡眠质量等。1、手部麻木与疼痛: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手部麻木和疼痛,特别是拇指、食指和中指。随着病情的加重,这种麻木和疼痛感可能会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2、手部肌肉萎缩:长期拖延治疗,腕管综合征可能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活动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手指无力、抓握困难等症状。3、神经受损: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压迫而引起的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当肌酐超过707μmol/L时,可能提示尿毒症。这是因为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肌酐无法有效排出,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达到一定数值后即提示尿毒症。肌酐超过707μmol/L通常意味着肾功能已严重丧失,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正常情况下,肾脏能够有效过滤血液中的肌酐,但当肾功能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5%以下时,肌酐排泄能力显著减弱,导致血肌酐水平急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