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原则包括复温、液体营养支持及防治感染三方面。另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也较为重要。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1、复温
是治疗新生儿低体温的重要措施。复温目的是在患儿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以使患儿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通常来讲,快速复温对于寒冷应激患儿有害,这是因为快速复温时会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脑缺血情况。因此,医生一般会采取缓慢复温的策略,即每小时提高患儿体温1℃左右或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肛温、腋温-肛温差及医疗条件,采取适当的复温方法。
(1)暖箱复温
①若患儿肛温>30℃,腋温-肛温差≥0,表明体温虽低,但棕色脂肪产热良好,这时可通过减少散热的方式使体温回升。可将患儿置于预先加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②若患儿肛温<30℃,无论腋温-肛温差≥0还是<0,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复温。
(2)其他复温方法
对于无暖箱的医疗机构,如基层或农村,这时可采用温水浴(40℃左右,每次15分钟)、热水袋、电热毯或将患儿抱在怀中等方法进行复温。
2、液体营养支持
(1)供给足够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
(2)胃肠功能紊乱者不宜进食,应采取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
(3)严格计算出入量,尤其是存在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药物治疗
1、抗生素
严重感染可导致新生儿低体温,低体温患儿也容易并发感染。因此医生会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治感染,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一般会选用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但对于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用量。
2、正性肌力药物
对于严重持续低温导致循环障碍,如出现血压降低伴心率减慢者,应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改善肾血流。
3、呋塞米
对于出现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衰竭表现者,可使用呋塞米利尿,并严格限制液体量。
4、肝素
可用于防治患儿早期DIC高凝状态,一般采用微量肝素疗法。
胎盘低一般需到怀孕28周左右位置才会稳定,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部分孕妇可能持续至分娩前仍存在低置状态。胎盘位置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常因子宫形态变化而动态调整。孕12周前子宫较小,胎盘位置可能偏低;随着孕周增加,子宫下段逐渐拉长,胎盘多会随之上移。多数孕妇在孕16-20周完成初步定位,但约90%的早期胎盘低置状态会在孕晚期自然改善。若28周前发现胎盘低置,通过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垫高臀部等措施,可促进胎盘位置上移
前白蛋白低于100mg/L通常算严重,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也需警惕,数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反映肝功能损伤和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其水平降低常与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肾炎等疾病相关。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年龄而异。成人正常值为280-360mg/L,若低于此范围,可能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例如,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可能显著降低,甚至接近零,表明肝细胞合成功能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