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影像学检查是脾良性肿瘤诊断的关键。医生会根据血常规、肿瘤标志物、B超、X线检查、CT扫描、肾盂静脉造影、腹腔镜检查等结果,与原发性脾恶性肿瘤、脾动脉瘤等相鉴别后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症状及体征
大多数早期或小的脾良性肿瘤患者无典型症状体征,巨型者表现为脾大及左上腹不适、疼痛,或因胃肠等邻近内脏被牵引受压而出现恶心、呕吐、暧气、腹胀、便秘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脾影增大及脾周局部受压征象,如左膈肌升高、胃底及胃大弯受压、结肠脾曲右移等;脾血管瘤可出现脾影中钙化斑;肾盂静脉造影显示左肾受压下移;B超显示脾实质不均匀或结节状低回声改变;CT检査可发现肿块。
3、病理检查
部分脾良性肿瘤难以确诊,常在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脾恶性肿瘤
脾脏占位病变,通常需要进行良恶性鉴别。原发性脾恶性肿瘤症状较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迅速肿大,表面有时可呈硬结状,可有压痛;左上腹闷胀不适或疼痛,胃肠等邻近内脏受压而引起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体重减轻、消瘦、贫血、恶病质、发热及轻度黄疽亦属常见。病理检查可对两者进行鉴别。
2、脾动脉瘤
脾动脉瘤是内脏动脉中最常见的动脉瘤,多发生于妇女,尤其是多次妊娠者。其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硬化及外伤等,脾动脉瘤多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左上腹疼痛,疼痛可向左肩胛区放射。X线腹部平片有时可见左上腹有囊状钙化,B超、CT检査和脾动脉造影可进行鉴别诊断。
3、脾囊肿
脾囊肿可分为真性囊肿及假性囊肿两类。小囊肿常无临床症状,大囊肿常因占位效应引起左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腹部超声可探及脾内液性暗区,CT扫描可见脾内边界清晰、锐利的圆形低密度占位。影像学检查可将其与脾良性肿瘤进行鉴别。
基于起源组织的类型不同主要分类。
1、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分为脾海绵状血管瘤、窦岸细胞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多结节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巨大弥漫性血管瘤可侵及全部脾脏,较少见,极少引起脾肿大,但可合并发生梗死、感染、钙化等继发性病变。部分脾血管瘤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或癌变,应引起警惕。
2、脾错构瘤
脾错构瘤大多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脾错构瘤一般为单发,少数可以多发。其组织构成成分和脾正常成分一致,其发生与脾脏胚基的早期发育异常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