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会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家族史、起病缓急、病程长短、是否服用某些药物或输血等病史,有无寒战、发热及腹部疼痛等症状,并结合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以及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同时还需排除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疾病。
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临床上表现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三大症状。可有与溶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特殊药物、感染及溶血家族史。其黄疸多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出现剧烈溶血反应,如寒战、高热、呕吐、腰背酸痛、全身不适等,慢性溶血症状轻微,但可有面色苍白。检验可见骨髓增生活跃的表现,如周围血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尿常规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可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者,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
2、阻塞性黄疸
指任何原因所致肝内外胆道机械梗阻,胆汁排泄不畅或受阻,均可发生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于外科。对于肝外梗阻者,胆石症、胆管炎常引起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黄疸来去迅速,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阻塞性黄疸肤色暗黄、黄绿、绿褐色,甚至黑色,胆红素浓度逐渐升高,其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皮肤瘙痒显著,可出现在黄疸之前,可能与血中胆盐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尿常规中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或消失。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便呈浅灰色或陶土色,如梗阻为壶腹部周围癌引起,可因出血使粪便呈黑色或隐血阳性。
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指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临床上少见,大多于小儿和青年期发病,有家族史,除极少数外,多数健康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