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休克
产科休克的诊断

根据孕妇的病史(如出血、感染、用药史、心脏病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此外,还需注意与晕厥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皮肤黏膜苍白、感觉口渴、皮肤发冷等。

2、生命体征监测

脉搏在100~120次/min且脉搏细弱,毛细血管充盈迟缓、表浅静脉塌陷、脉压差小、收缩压降低到70~90mmHg、尿少(<30mL/h),循环血量减少20%~40%,出血量800~1600ml。

3、实验室检查

出血性休克的患者血红蛋白、血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的指标皆出现低值;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会出现明显升高;血生化检验显示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明显降低。观察血气分析指标pH、PaO2显著下降,PaCO2显著升高。

4、凝血三项筛查结果

纤维蛋白原<1.5g/L,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时间为15s,3P试验显示为阳性反应。

鉴别诊断

晕厥:是指脑血流供应不足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主要是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一般在平卧或采取头低足高位即可恢复。

产科休克的类型

产科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创伤性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临床上以失血性休克较多见,其次为感染性休克,而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较少。因此,人们通常把产科休克简单归纳为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

1、低血容量休克

(1)失血性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如病理性妊娠、DIC、产时及产后等各种相关因素引起大出血、血容量剧减导致的休克,是最常见的类型。

(2)创伤性休克:主要是产妇由于自身遭受创伤所引发的病症,其发病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受到创伤、剧烈疼痛及产后出

疾病相关 更多»
糖尿病脑梗发烧,肺炎休克

当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脑梗、发烧和肺炎休克时,情况变得尤为紧急。这时需要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对于脑梗,通常需要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确定阻塞的位置和程度。对于发烧和肺炎,需要进行相关的病原体检测,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抗生素敏感性,以指导治疗。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合并症风险,因此在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立即进行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此外,对于肺炎休克,还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和血流动力学支持,保证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心源性休克处理原则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因心脏功能不全而导致的休克状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心源性休克的处理至关重要。处理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原则包括早期识别、快速干预、综合治疗和积极观察。首先,早期识别是处理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医务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观察心率和呼吸频率、评估皮肤色泽和温度、检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快确认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其次,快速干预是处理心源性休克的另一个关键。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应该立即给予氧气通气,以提高氧合血氧饱和度

杨士伟 主任医师
产科彩超可以看出宝宝皮肤毛细血管瘤吗

彩超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手段,常用于孕妇的产前检查以及宝宝出生后的体格检查。彩超可以通过声波图像来观察宝宝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发育情况,但是它并不可以观察到宝宝皮肤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疾病,通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出现。毛细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红色或紫色斑块,有时也会隆起形成小瘤,常见于面部和头部的皮肤上。为了观察和诊断宝宝皮肤上的毛细血管瘤,通常需要通过眼睛直接观察或者使用专业的皮肤显微镜来进行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部的位置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江燕萍 主任医师
什么是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或消失,发汗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躯体和内脏反射可逐渐恢复。其产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主要是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的作用减弱,而易化系统的作用相对亢进。其恢复的速度与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发生的时间有关。脊髓休克的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休克期、休克后期和恢复期

潘琪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分娩
剖腹产 肩难产 无痛分娩 引产 产力异常性难产 阴道分娩
胎儿疾病
血友病 白化病 马凡氏综合症 猫叫综合征 半乳糖血症 唐氏综合征
母婴传播疾病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水痘 风疹 弓形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