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不稳定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与椎间盘和椎体骨的退变、创伤性因素、医源性因素、解剖学变异性因素、肿瘤性因素等有关。
1、椎间盘和椎体骨的退变
许多学者认为椎间盘退变引起前纵韧带松弛,引起不协调的应力和打破了载荷分布原则,进一步导致腰椎节段性不稳。
2、创伤性因素
创伤性因素在下腰椎不稳症的发病因素中可分为骨性结构的破坏和软组织损伤两种机制。前者主要是外伤引起节段间骨性破坏,腰椎节段的支撑结构失去支架作用,导致后期不稳;软组织损伤包括参与协调腰椎运动节段的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等。
3、医源性因素
腰椎疾患行减压手术,过多地咬除椎板、关节突关节,破坏了更多软组织如黄韧带、关节囊等,脊柱阶段性稳定将受到影响。
4、解剖学变异性因素
腰椎椎弓根及峡部发育异常、腰椎生理曲度过度前凸、隐形脊柱裂、腰5横突过短、腰骶小关节发育不良等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生理性连续结构破坏以及生物力学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后天节段失稳。
5、肿瘤性因素
因肿瘤组织侵犯椎体,致椎骨结构的明显破坏;或行脊柱减压及肿瘤组织病灶消除术时椎骨被广泛切除等均可造成腰椎节段性结构发生异常,载荷分布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节段性不稳。
下腰椎不稳定和腰间盘突出是没有太大关联的,下腰椎不稳定是由于腰椎退化引起的症状。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劳累,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以适当的进行腰椎运动能够缓解腰椎的疼痛。可以采取按摩,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比较难以治愈,只能进行控制疼痛感。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