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中毒的治疗

治疗原则

发生洋地黄中毒后应立刻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及排钾利尿药,进行洗胃、导泻处理,然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急性期治疗

立即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并同时停用排钾利尿药。对大剂量误服者,立即以温水、浓茶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口服鞣酸蛋白或药用炭吸附洋地黄,硫酸镁导泻。

一般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液,补钾补镁,纠正电解质紊乱。中度中毒者每日口服氯化钾;中毒严重者静脉补钾、补镁,胞外K+能防止毒性反应的发展。

药物治疗

1、阿托品

如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室率缓慢的心房颤动及交界性逸搏心律等,可选择阿托品进行治疗。

2、苯妥英钠

适用于地高辛中毒导致的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3、利多卡因

出现急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频繁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颤动等,可选择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4、普鲁卡因胺

适用于氯化钾、苯妥英钠或β受体阻断药无效或有禁忌者。

5、依地酸二钠

适用于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如果患者病情危重、抗心律失常无效时,可考虑施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或安装临时起搏器。

2、通常禁忌行电复律治疗。但如患者情况危重而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难以奏效,可考虑用小能量直流电复律。

相关解析
王相立 副主任医师

急诊内科 朝阳市中心医院

洋地黄中毒怎么处理呢

洋地黄中毒的患者要立即停用洋地黄类的药物。如果患者症状比较轻,在停药后一般都能自行消除症状。如果患者症状比较严重,例如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失眠、心律失常,要给予氯化钾静脉输入,同时要给予依地酸钙钠,来消除心律失常的症状。患者可以服用苯妥英钠,能够快速解除洋地黄中毒的症状。在服用洋地黄类的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不能自己随便调节药物剂量。还要注意定期复查心电图;在服药期间,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能喝浓茶和咖啡。

观看语音
张月美 主任医师

普内科 济宁市中医院

洋地黄中毒首选什么药

洋地黄也被称为毒药草、毛地黄以及吊钟花等等,是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短毛,多在每年的5到6月开花,6到7月结果。洋地黄原产于欧洲中部和南部山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我国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山东等地均有大量栽培。药理学研究发现洋地黄中含有多种药物活性成分,可以发挥一定的强心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药物。

洋地黄中毒首选什么药

1、在临床上,洋地黄是一种强心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以及房颤等病症。需要注意的是,洋地黄在人体内的排泄相对较为缓慢,如果用药过量可能会蓄积在体内引发中毒反应,因此患者需要在专业...

观看文章
牛海静 副主任医师

妇科 邯郸市第一医院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该怎么做

你好,洋地黄中毒的处理需要根据中毒严重程度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轻度中毒,需要停止用药,同时建议多喝水,可以加速药物排泄,但是中毒症状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心律失常可给予阿托品,电解质紊乱需要纠正电解质,建议定期体检。

观看问答
李辉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洋地黄中毒表现及处理

洋地黄中毒的关键在于有进食洋地黄的历史,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洋地黄类的药物,比如:地高辛。当然也不排除有病人自己主动的,大量的一次性的服用。当洋地黄药物在血液里蓄积,到达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出现洋地黄中毒。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包括:第一,会有胃肠道的症状,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表现;第二,出现视黄,即看东西会出现黄色的表现。这是一个简单的表现;第三,出现心律失常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会出现一些鱼钩样的改变。这也是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当出现洋地黄中毒的情况下,首先,我们应赶紧去医院抽血检验血液里洋地黄的浓度;其次,要做好心电检测;再者,要进行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观看视频
疾病相关 更多»
杞菊地黄丸能治阳痿吗

杞菊地黄丸并非专门治疗阳痿的药物,其对阳痿的治疗效果有限。因为阳痿病因复杂,需要明确病因后对症下药。杞菊地黄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等,具有滋肾养肝、明目润燥的功效。它常用于缓解肝肾阴亏所致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等症状。然而,阳痿的成因多样,涵盖心理因素、血管因素、神经因素及内分泌因素等。因此,杞菊地黄丸无法直接针对阳痿的所有病因进行治疗。若阳痿由肾阴虚引起,杞菊地黄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助益,因其能滋补肝肾

张国喜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中毒
马钱子中毒 吗啡类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中毒 半夏中毒 苯海拉明中毒 吡唑酮类中毒
急症
食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铅中毒 汞中毒 农药中毒 甲醇中毒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