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体内皮下组织、淋巴组织或浆膜腔所引发的寄生虫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淋巴管炎以及淋巴结炎。丝虫病在夏季、秋季高发,本病通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此前世卫组织宣布,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
麻风即麻风病,又名汉森氏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可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损伤等。对于麻风病,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多数可以治愈不留后遗症。
病毒性肺炎是因病毒入侵呼吸道上皮和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的肺部炎症。冬春季易爆发流行,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传播。大多症状轻、预后好,但重症也能引起死亡,是公共卫生防御的重要疾病之一。
肝衰竭又称肝功能衰竭、重症肝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预后较差。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侵入人体并寄生后引起的疾病。可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主要流行的血吸虫病,人类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受污染的水源获得感染。本病多流行于农村贫困地区,以夏秋季多发。
淋巴结核即淋巴结结核,又名老鼠疮,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体弱的儿童或老年群体等,容易引起淋巴结肿大、乏力、盗汗、低热等症状。淋巴结核早期给予规范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但是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则易复发,并且可能会继发感染,易使得治疗难度增加,预后较差。
蛲虫病是指蛲虫通过消化道传播,进入人体寄生于小肠或其他脏器的寄生虫病,本病好发人群以儿童多见,蛲虫可通过游走钻入或移行至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甚至到达眼部、脊髓或脑部组织。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后,预后良好。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于人体感染棘球绦虫后导致的寄生虫病,目前已知的棘球绦虫绦虫多达十余种,可引发不同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常见的为囊型及泡型包虫病。包虫病在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多发,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农牧区集中区域,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获得治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指脑膜炎奈瑟菌所引发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五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多发于春季和冬季,其特征性为骤然高热、剧烈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脑部损害,可危及生命,所以本病预后较差,及早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肺结核为最常见的类型,累及肠道时出现肠结核,本病多继发于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结核病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不影响寿命。
衣原体感染是指由于各种衣原体突破人体的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防线,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衣原体感染人体后有特异性免疫的时间短,强度弱,感染持续时间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人体感染衣原体可能会引起子宫感染引起子宫炎症,妊娠会引起早产或者流产等,以及尿道、肺脏、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感染。
肺痨即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多见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经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如果能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多数可治愈,预后良好。
慢性肝炎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作用、自身免疫性、酒精、高脂肪等因素,导致肝脏出现持续超过6个月的炎症以及肝脏坏死引起的。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腹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慢性肝炎若得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易诱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结核性腹膜炎是指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的特异性炎症,主要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以及输卵管结核等直接蔓延至腹腔所致。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营养不良及闭经,以及腹痛、腹泻,及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可有腹水,体检时腹壁有柔韧感,可有压痛、反跳痛或腹内肿块等。
腺病毒感染是指由于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该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粘膜、眼结膜和淋巴结,包括急性发热性咽炎、咽结膜炎、腺病毒肺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等眼部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粪-口传播,也可经眼结膜和呼吸道侵入人体。主要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其次为眼部和胃肠道感染。
口蹄疫又叫做口蹄病,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好发于牧民、兽医、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等。人患有口蹄疫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发疹等症状。口蹄疫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常以对症治疗为主,症状较轻者一般经1周左右可自然痊愈,预后良好。症状较重者可能会致死。
乙类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中的一类,是危害性次于甲类但高于丙类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等25种传染病。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指恙螨幼虫叮咬机体而得病,属于疫源型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叮咬后机体表现为淋巴肿大、皮疹、发热以及焦痂等特征性现象,本病只要经过有效治疗,可得以痊愈。
稽留热是热型的一种,体温曲线的特点是体温上升后即稳定而无间歇地维持一个时期。其特点为持续高热,体温在39~40℃左右,一昼夜内波动在1℃之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患者可出现皮肤发红、自觉酷热和皮肤干燥等症状。临床常见于细菌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是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可引起消化系统、泌尿、血液循环系统发病,好发人群为幼儿或青年,免疫力强时感染巨细胞病毒后,预后良好,而且本病对儿童、成年人感染者具有自限性。
骨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骨骼中引起的一类破坏性疾病。该病的病因主要为病原体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者由于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潜在病灶重新活动所致。发病部位多数位于负重大,活动多的骨或者关节。临床症状大多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畸形等。脊柱结核常发生脊柱压迫症,患者可出现四肢感觉运动障碍,排尿排便异常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流脑全称叫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这种疾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具有顺序性,通常情况下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侵入人体鼻咽部,由鼻咽部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便形成败血症,最后侵袭脑膜和脊髓膜,形成了脑脊髓膜化脓性病变,引起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和蛋白尿等。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其中城市型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
肺部真菌感染是指深部真菌感染,以吸入为主要途径,肺部为最容易发病的脏器。肺部念珠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肺曲菌病以烟曲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的常见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流涕、关节痛、肌痛、干咳、咯血、胸痛及午后低热、盗汗等。
布鲁氏菌属病是指由布鲁菌引起的以流产、不育和关节炎、睾丸炎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感染称为波状热、马耳他热或传染性流产。在家畜中以牛、羊、猪较易感。动物布病以生殖系统发炎、流产、不孕、睾丸炎、关节炎为其主要特征。人类布病则表现为波浪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和肝、脾肿大等等。
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蛔蚴在寄生宿主体内移行时引起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等。抵达肺脏后引起咳嗽、哮喘、痰中带血丝等症状,重者可有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绀。肠蛔虫症的常见症状有脐周疼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媒介传播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病犬是此虫宿主。本病在国内有些地区多见儿童和青年,有些地区多见于成人,症状有长期不规则的发热、消瘦、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出血倾向等。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病犬或患病的野生动物。
布氏杆菌病是指由各型布氏杆菌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又叫“波浪热”或“马尔他热”。牛、羊、猪等家畜是主要传染源。该病菌通过粪便、尿、血及一切分泌物经皮肤伤口、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结膜侵入人体而发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生殖器官的炎症、流产、不育不孕以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病变。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的表现复杂,轻重悬殊,轻型似感冒,重型有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炎型、肾型等。多数病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持续3~10天。全身酸痛,以头痛及全身肌痛明显,尤以腓肠肌痛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