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由于病毒破坏CD4+免疫细胞造成免疫缺陷,诱发严重感染以及肿瘤性疾病,其属于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以及母婴传播,由于本病无法治愈,需按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治疗者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多见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经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梅毒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据统计,大概95%的患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的,高发地区是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西北等地区,高发年龄段是20-39岁,男性和女性均可感染,可就诊于皮肤性病科、感染科,该疾病是不能够自愈的,需及时进行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是能够感染人类的第7种冠状病毒类型。2019nCoV可经人与人间传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体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通过汲取宿主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他们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生存及发展。寄生虫一般具有致病性,或者作为媒介传播疾病,寄生虫侵入人体引发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情程度会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差别。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肚脐周围疼痛、记忆力下降、体重减轻、消化不好。虽然现在少见了,但仍需注意日常饮食,少吃蛇蛙之类的野味。
淋巴结肿大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出现充血肿大的现象,是由于受到感染、肿瘤、反应性增生、类脂质沉积等因素引起的。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淋巴结出现肿大,常还伴有发热、乏力、局部疼痛等症状。症状较轻的淋巴结肿大通常可自行缓解,因感染引起的经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出疹,会有口腔、手、足的斑丘疹、疱疹等轻微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甚至死亡。
麻疹是指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期典型表现有口腔麻疹黏膜斑、发热、咳嗽、乏力以及有斑丘疹。本病好发于婴幼儿人群,麻疹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通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预防麻疹病毒主要是以预防接种为主。
狂犬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于狂犬病毒侵犯神经中枢系统,典型表现恐水、恐光、喉肌痉挛、甚至瘫痪,如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尿频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加。患者还可能出现腰痛、尿急、尿痛等。引起尿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性因素,如大量饮水、精神紧张等,病理性因素多为炎症或非炎症刺激、膀胱容量减小、其他疾病炎症或非炎症刺激、膀胱容量减小、其他疾病等,治疗上需明确病因,再进行对因治疗。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发低热、皮疹、颈后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节多发,可以分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和获得性风疹。
男性尖锐湿疣一般是由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其可通过性传播传染,好发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男性,男性尖锐湿疣的潜伏期为3周至8个月,平均为3个月,尖锐湿疣比较容易复发,但是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的治疗,一般是能到够达到临床治愈的。
败血症,又称脓毒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持续存在于血液内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任何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其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还可出现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等。败血症好发于老年人、孕妇、儿童,也好发于免疫系统受损人群。
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性接触传播、产道感染、间接感染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支原体感染。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乏力、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常见可引起疾病的支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隐匿支原体等。
疥疮是由于疥螨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寄生引起的,会接触传染的皮肤病。以剧烈瘙痒、丘疹、继发性皮疹等为主要表现。该病容易在家中,学校传播,引起聚集性发病。
猩红热属于感染性疾病,是由A组β型链球菌所引起以呼吸系统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好发于青少年人群。本病经过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
丙肝全称叫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出现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丙肝急性期时症状较轻,多数患者仅感觉乏力、食欲减退,或无明显自发性症状。急性期约55%-85%感染者会因治疗不当转为慢性肝炎,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
天花是由于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会在脸上留下麻子,“天花”的名称因此而来。其属于一种传染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传染源为天花患者,该疾病在出疹期的传染性最强,致死率较高,但是可以通过接种天花疫苗进行预防,是目前唯一可以消除的传染病。感染天花后的平均潜伏期为12天。
结核病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侵犯肺脏,通常称为肺结核病,或侵及肺脏以外的部位,如肝、肾、脑、淋巴结等,可称为肺外结核病。结核病在临床上常呈慢性进展,可表现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小三阳又称乙肝小三阳,是指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乙肝小三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说明是疾病好转的标志,另外一种是病毒在体内复制,仍具有传染性和肝脏损害。建议患者及时就诊与肝病科或者传染科进行治疗。
EB病毒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病毒,并且具有传染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但是大多数指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这种病毒也有导致癌症的可能性。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酒精、免疫反应、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指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经过积极治疗,多数病情能得到控制。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疟疾可治愈,但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疟疾具有传染性,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和疟原虫携带者。
百日咳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由于其病程迁延,可长达2~3个月之久,故称之为百日咳,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多见于婴儿,好发于冬春季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红疹是指高出于皮肤表面的红色丘形小粒,即皮肤表面出现界限性突起红色斑疹或丘疹,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临床许多原因都可导致患者出现红疹,如变态反应性疾病、病毒、细菌等,其中以过敏引起的红疹多见。根据红疹的形态,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玫瑰疹、荨麻疹等。
病毒疣一般指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多发于外生殖器和肛门等部位。多见于性活跃的青、中年人群。潜伏期为1~8个月,平均为3个月,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大三阳专业的说法是乙肝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指的是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与小三阳相比,该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但是,大三阳并不能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肝功能的情况以及检查结果。
麻风病又称为汉森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组织,轻者可有皮肤斑块、丘疹以及皮肤蚁行感、四肢麻木等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凹凸不平、双唇肥厚、耳垂肿大、形如狮面、眉毛及头发脱落、浅感觉和出汗障碍,面瘫、甚至是四肢畸残或毁容。
登革热是指因登革病毒引发的,通过伊蚊所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表现为高热、全身骨关节、肌肉疼痛,有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人群普遍易感,高发地域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部分儿童发病可危及生命,但本病具有自限性,通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其个体微小而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由长链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并繁殖。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没有酶系统。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它就可以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它的繁殖、转录和翻译能力,根据自身核酸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像它这样的新一代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