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又称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是指脑血管意外之后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或者局部症状。可由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运动功能丧失以及语言和吞咽能力的减退或丧失,以及患侧的营养障碍、挛缩、感觉迟钝麻木等。本症在发病后6个月内恢复较快。
肝火属于中医名词,一般指的是肝的机能亢盛,肝经火胜,演化为火邪,内扰于肝的一种病理现象。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热邪传至肝经等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目赤、面红、口苦、易怒、便秘、尿黄、脉弦数等。治疗常以清肝泻火为原则,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半身不遂又叫做偏瘫,是指人体一侧上下肢包括面肌和舌肌发生严重的运动障碍。轻度半身不遂患者尚能走路,但是走路的姿势和步态与正常人有很大的区别,往往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僵直,重度半身不遂患者丧尸自由活动的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完全卧床,对于半身不遂预防要重于治疗。
脾胃不和是由于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疾病。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含有不同的菌群,食用不干净的含细菌病毒的食物就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脾胃失健,引起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生活习惯不规律,暴饮暴食,脾胃对于摄入的食物没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也会引起脾胃不和症状。
寒性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引起的体内阴气过剩、寒从内生的一种病理表现。此类体质的人常出现肌肉弛缓、萎缩、四肢乏力、面色苍白、贫血、口唇色淡、舌淡苔白、口不渴、喜热饮,尿量多而色淡,生理周期较迟等症状。切诊常表现为脉紧或迟。常因饮食不节、寒邪外侵、年老体弱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不足,寒从内生。
是指小儿在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又称寝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典型症状可分为阴虚火旺型和邪热郁蒸型,但多数盗汗患儿的脾胃中气差,气虚无法很好地调控汗液的排泄,从而出现汗多的现象。
潮热是一种症状名,指的是发热就像潮水来潮一样定时,即每天到一定时间就会自觉体温升高、全身燥热,常见于更年期或更年前期的人群。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认为其与激素水平变化、饮食因素、素体阴虚等有关,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减轻及缓解症状。
脑中风,形成的血栓病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无力、头痛、或头昏、瘫痪、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本病致残率很高,会影响生活质量。
怕冷为中医内科所诊疗疾病,又称畏寒,多是身体受到外在寒邪侵袭,或自身阳虚阴盛或机体机能失调所造成。怕冷的发生,多是人体在失调情况,邪气易于入室,素体阴盛。临床诊治以冷、白、清、润、迟等为主要依据。很多消耗性、慢性、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损的临床表现均会出现畏寒怕冷为主证的疾病。
大家平日听得多的可能是哮喘,却很少单独听到哮。哮喘虽然经常连在一起说但是哮和喘还是有区别的。哮具有发作性,有气喘的症状,明显特征是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也就是呼吸时喉咙内有类似金属丝颤的声音,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急促没有办法平卧,且发作具有反复性。哮与喘的区别就在于,哮偏重于强调有声音,而喘偏重于气息。
五心烦热属于中医证名,指的是持续或反复出现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灼热、烦躁不安的症状。多由阴虚火旺、血虚生热、火热内郁、邪耗阴液等因素所引起,宜以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为治疗原则,一般预后较佳。
肝阳上亢又被叫做肝阳上逆,生活中常说的肝火旺盛就是肝阳上亢的早期表现。根据统计学分析肝阳上亢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45岁后发病率有显著升高,活动量较低的脑力劳动者要高于活动量较高的体力劳动者。患者发病常常有头晕眼花、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针灸能起到减肥的作用主要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和内分泌激素功能,增加体内脂肪消耗,达到减重的目的。针灸减肥适用于20~50岁的中年肥胖者,对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成熟,功能健全的肥胖者疗效更好,能够一直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分泌,有效减轻饥饿感,减少进食,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
健忘是一种症状名,常指记忆力差、遇事善忘。从中医角度来看,健忘是神志之病,多与心肾不交、心脾亏损等因素有关,一般会与心悸、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出现。从西医角度来看,健忘常指健忘症,也叫做遗忘症,其发病主要与外伤因素、疾病因素等有关。
肝肾阴虚是指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肾功能不良而引起的疾病。体质较差,体重较低的人,抵抗力较差比较容易患肝肾阴虚,一些人长期疲劳,缺乏休息,或者患某些消耗性疾病也容易肝肾阴虚。早期主要症状表现有腰酸腿痛、耳鸣、头晕等,随着疾病进展,后期男性病人会有遗精表现,女性会致不孕。
脾阳虚是中医常见疾病的一种说法,又被叫做脾虚寒证,是由于脾器官功能发生紊乱,以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大便成水状便溏为主要表现。主要是由于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或吃过于寒冷的食物,寒气入体,损伤正常的脾功能而引起的疾病。疾病早期不加以控制会引起严重水肿,水电解质紊乱。
虚火属于中医术语,常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临床可分为阴虚火旺以及气虚火旺。虚火之产生,与外感热邪、过度劳累、久病、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舌红少苔、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等。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
肝郁气滞是由于肝正常过滤排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机体代谢废物淤积,引起腹痛、腹胀和腹部异物感等症状。病人的精神状况发生改变常常情绪暴躁、易怒或者心情抑郁,情绪变化无常。女性会有月经不调,月经期间有剧烈的疼痛感,乳房胀痛等不良症状,一些意志不坚,突然受到大的精神刺激也会引起肝郁气滞。
麻木指感知不到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完全丧失感觉,比喻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或者失去反应能力。在医学方面则指感觉缺失,常见的能引起感觉缺失的疾病有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和中枢神经病变。最常见的麻木类型是手麻木,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如外伤导致神经损伤,脑部病变等。
自汗为中医的病症名,指的是因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多与外邪侵袭、体质虚弱、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辄汗液外泄更甚。自汗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亦可单独出现,需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大便粘腻即中医所说的“便溏”,是指大便稀溏,即粪便稀薄而不成形的表现。该症状多因脾气亏虚或者湿热浊邪困阻于中焦,导致脾胃失去了正常的运化功能,体内水湿泛滥所致。大便粘腻不爽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先天痰湿性体质,情志不畅,以及外感湿热之邪等原因所致。
伤风是指人体正气虚弱时,外邪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病症。伤风又可称为感冒,多见于冬春季节,如果具有流行性和时令性,则又称为时令感冒。可伴发鼻部、咽部以及肺部、支气管的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痒,头痛,汗出不畅,周身疼痛等等。轻者一般能够在一周以内自愈。
食疗是一种现代常用的养生方法,源于中医古籍中的药食同源的理论。食疗是指通过合理饮食以调节阴阳失衡的状态,并且增加营养,促进身体健康。目前药膳是最常见的食疗方法,将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加入米糊类,粥类,羹类,茶类以及酒类炒菜类食材中,以达到病治病、增强体魄的效果。
湿热下注是指人体遭受湿热之邪时,留注到下焦脏器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该病的病因主要为气候因素,饮食肥甘厚腻,以及先天体制因素等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身体倦怠,容易疲劳,小便短赤或伴有疼痛,不思饮食,不喜热饮等,舌苔比较黄腻。在妇女还可表现为白带变黄,量增多,并可引发月经不调。
恶寒即害怕寒冷之意。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都可出现。外感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阳虚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中医理论认为,肝郁脾虚是一种阴阳失调的病症,由于干湿疏泄和脾的运化能力降低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肝郁脾虚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饮食减少,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甚至出现两侧胸肋部的胀痛和刺痛。肝病可由先天因素,以及情志不畅或过于劳累,饮食失调等多种原因所致。
血瘀是指人体内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周流到全身的一种证型。血液在体内无法正常运行,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包括各种疼痛和出血,脘腹胀满等。如果发生于女性患者,可诱发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发黑发紫,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症。中医认为血虚型体质的人可能由于气血虚弱,气血运行阻滞等多种原因所致。
脾气虚弱是指脾气不足,导致脾的运化能力降低的一种证型。脾脏的作用是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衰时运化能力降低,可出现多种消化道障碍。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四肢倦怠乏力,大便螃蟹等等。中医认为脾气虚弱主要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先天体质因素,饮食失调,以及情志抑郁,长期精神刺激有关。
心虚是中医上的病症,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该病的病因为情志内伤,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劳倦过度等。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等。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三伏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冬病夏治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一种中医疗法,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强健体魄。三伏贴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在一年中最为酷暑的三伏天内以多种药物混合调制的中药敷在穴位贴内,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和想要治疗的疾病,对应相应的穴位而进行贴敷。三伏贴主要对症的疾病,包括多发于冬春季节的过敏性哮喘咳嗽,支气管炎,鼻炎,咽喉炎等各种上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