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起源于间质细胞的恶性成骨性肿瘤。骨肉瘤是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是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下肢负重骨在外界因素(如病毒)的作用下,使细胞突变,可能与骨肉瘤的形成有关。该病的临床症状为肿瘤部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该病可导致肌肉萎缩、骨折等,影响运动系统,可转移至肺部,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驼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变形,是由于胸椎后突所引起的形态改变。主要是由于背部肌肉薄弱、松弛无力所致。驼背是脊柱变形的外在表现,多为某种疾病的症状,如强直性脊柱炎、维生素D缺乏病、青年性驼背、脊柱结核等。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到挤压而表现出指端麻木或疼痛、手部无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及有职业病史的男性,尤其多见于需长期腕部用力者。
韧带拉伤是因暴力外伤导致连接两骨之间的韧带超过其耐受能力而出现的损伤。患者可有剧烈疼痛、关节及周围肿胀、关节积液、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韧带组织不易再生恢复,所以早期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不当或误诊,易遗留功能障碍,且以后易再次损伤。
粉碎性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创伤性破坏导致骨质中断,骨质破碎成三块及以上,其骨折端易发生移位,通常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的。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甚至会出现休克。
肌无力指肌肉不能产生正常的力量,肌力不同程度的丧失。患者自觉易疲劳,难以完成日常生活或职业生活的活动或动作。肌无力可通过观察和测量个别肌肉或肌肉群的力量来检测。生理性肌无力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病理性肌无力需要应先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骨膜炎是指覆盖于骨骼表面的骨膜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导致出现疼痛、压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易发于近期改变训练模式的运动员。本病的患者经充分休息、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后,预后较好,但由运动引发的应力性骨膜炎,患者若继续高强度或不规范运动,存在复发可能。预防骨膜炎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运动强度、运动前充分拉伸以及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之一,连接小腿后方肌群与跟骨。跟腱炎指跟腱受到反复剧烈牵拉后造成急慢性劳损形成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脚跟上方的疼痛或肿胀,疼痛感在运动后加剧。跟腱炎多发生在球类或田径类运动员群体,由于发病后愈合时间较长,高发人群需在出现可疑症状后尽早诊断并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重足部保健。
骨髓瘤,起源于骨髓造血组织,是浆细胞过度增生所致,可以是孤立性,也可以是多发性。早期可无症状,少数患者以背痛为首发症状,患者还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贫血、恶病质等表现。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部位为含有造血骨髓的骨骼,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颅骨和胸骨等。
腿抽筋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广泛发生在各个年龄龄段的人群之中,是由于进行过度的外部运动、外部刺激或者机体内部营养不佳引起的腿部出现抽筋的症状,在医学又叫做腓肠肌痉挛。腓肠肌痉挛是一种广泛可见的一种痉挛性疼痛,会出现腓肠肌突然发生的强直性,疼痛性的痉挛,持续时间大多由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
软组织损伤常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等组织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长期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一大类创伤综合征。软组织受创后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绝大部分轻度的软组织损伤经处理后大多能自行好转,部分较为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椎管狭窄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脊椎椎管空间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脊髓、神经根受压迫的症状的疾病总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腰椎管狭窄最为常见。经治疗后,一般可缓解症状
骨髓炎是指病原体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导致骨的破坏。患者多出现发热和病变部位的红肿、压痛等典型症状。多数骨髓炎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骨髓炎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生,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大拇指腱鞘炎是指患者因过度劳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肌腱或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其包括第一掌骨头部的拇长屈肌肌腱及第2~5指掌骨头部的屈指肌腱腱鞘的炎症。
骶髂关节炎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发生炎症反应,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骶髂关节炎,以下腰部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原发性骶髂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属由于关节功能退化引发的慢性疾病,无法根治,继发性骶髂关节炎以青壮年为主,经治疗后可能痊愈,但效果取决于具体病因。患者病发后需避免关节过度负重或遭受外伤。
颈椎间盘突出又称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因轻微外力或无明确诱因导致的椎间盘突出,常见于颈椎病,以颈4-5椎间盘及颈5-6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患者可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或脊髓受压症状,经治疗后症状可好转甚至自行消退。
股骨颈骨折指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的股骨颈基底部以上,股骨头以下的部位发生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发生于跌倒后,与骨质疏松有一定联系。
膝关节积液,是指膝关节内的滑液量过多、潴留导致的关节内肿胀现象。感染、外伤、免疫性疾病、退行性病变均可导致膝关节积液。患者多表现为膝关节酸胀、不适,轻微疼痛,关节活动可以正常,可无跛行。
鼠标手又称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及有职业病史的男性,尤其多见于需长期腕部用力者。患病后多表现为手腕前部疼痛、手部麻木及手部无力,经规范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症状,恢复手腕功能。
髌骨为膝关节的一部分,是全身最大的籽骨,起着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同时保护膝关节,维持其稳定性的作用。髌骨骨折是见常见的膝部创伤之一,当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髌骨均可导致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肌肉萎缩是指肌肉的容积、形态较其正常缩小、变细,肌纤维变小或数量减少甚而消失。正常成年人中,男性肌纤维直径为48~65μm,女性为33~53μm,如男性<35μm,女性<28μm,则可认为肌萎缩。先天性肌病多起于儿童或青年,运动神经元疾病多起于壮年。
浑身酸痛一般是指肌肉酸痛,肌肉酸痛可以是生理性的,如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肌肉产生的酸痛感,常常出现在一次运动量较大的锻炼之后,不经常锻炼的人偶尔锻炼后,也会出现这一症状,这类酸痛虽不影响身体运动功能,但会让人感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亦可是病理性的,如感染性疾病、肌肉损伤均可引起该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的颈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和(或)刺激,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常与其他类型合并存在。该病主要表现为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缔组织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病因复杂多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好发于20-70岁的女性。结缔组织病多为慢性疾病且部分病变无法逆转,病程一般较长,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病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和(或)脊柱脱位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脊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入于椎管内,可使脊髓或脊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常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治疗脊髓损伤常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为主,多数患者预后不佳,治愈的可能性较小。
锁骨位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连接上肢与躯干,近端前凸,远端后凹,呈S形。锁骨骨折是创伤性疾病,是指由于意外或暴力击打引起锁骨连续性及完整性中断,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锁骨骨折经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
风湿病是受累骨骼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及其他相关组织和器官的慢性疾病。病因种类众多,发病机制不明,其多数疾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骨裂是一种不完全的骨折,骨组织出现裂纹但未断裂。骨裂常由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慢性劳损引起。患者常表现为病变处的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临床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固定、手术治疗,也可选择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
椎间盘突出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可发生于颈椎、腰椎、胸椎等各个脊柱节段中,主要是指椎间盘在外力或无明显诱因的作用下突出,从而导致脊髓和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引起颈、肩、腰腿疼痛或麻木等相应神经症状的疾病。本病大多难以治愈,且较易复发,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的患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预防以日常保持良好坐姿和站姿、适当运动为主。
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病,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累及整个关节组织的慢性关节疾病,受累部位可为膝、髋、颈椎、腰椎、手及脚踝。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此群体的主要致残原因,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我国的不同地域间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患者发病后采取阶梯化的治疗方式,方案因人而异,晚期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患者需重视日常生活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