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原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引起的原因多与饮食因素、菌丛的变化因素、药物的代谢因素、年龄因素、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等有关。
1、饮食因素
饮食可使大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
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体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
3、药物的代谢因素
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西林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增殖。应用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药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尾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功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轻时的肠道菌群平衡,可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
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也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也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药物、饮食、年龄、肠道动力异常及免疫功能障碍等。药物因素:这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原因,比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及抗肿瘤等药物,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生长,引起肠道菌群失衡。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年龄因素: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肠道抵抗能力下降。肠道动力异常:正常的肠道运动具有清除细菌的作用,肠动力障碍时,食物推进速度减慢,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肠道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
观看语音肠道菌群失调主要是由于生活长期不规律,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者是滥用抗生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等。肠道整群失调是不会传染的。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