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乙肝携带者虽然表面抗原阳性,但是携带者没有症状,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携带者无法感受到自己体内病毒是否活跃,检查间隔过久,很有可能会由携带者转变为乙肝患者,损害肝脏功能,甚至可能会产生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的后果。检查太频繁会给携带者带来不便,也会浪费医疗资源。但是,建议乙肝病毒检查的时候,检查血常规、肝脏功能测定、乙肝五项,还有做血清的乙肝病毒DNA的检验以及影像学检查,以准确了解病毒的进程。
轻度的脂肪肝对人体是有危害的。脂肪肝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控制,还会转化成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得不到控制,还会变成肝癌和肝硬化。从对身体的危害来讲,轻度的脂肪肝危害不大。但是轻度脂肪肝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就会转成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这样对身体的危害就非常大。
早期肝硬化需要通过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辅助检查包括抽血、B超、CT,还有一些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等来进行判断。抽血一般可以看到有没有贫血,有没有血小板低。还可以查凝血功能,看一下有没有凝血功能的紊乱。然后可以看肝功能转氨酶的情况,胆红素的情况,白蛋白的情况。看一下肝脏的合成功能,造血功能等有没有障碍。早期的肝病可以通过B超或者CT来发现,看一下目前的进展程度如何。还可以通过一些无创检查方法来进行判断。
花斑掌和肝掌的区别在于表现症状和出现的原因不一样。在手掌的大鱼际线部位出现了发红,按压之后表面皮肤就会变白,但是当手松开的时候又会恢复为红色的会被称为肝掌。整个手掌出现红白相间的皮肤就是属于花斑掌了,肝掌是由于肝硬化或者是因为肝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种表现,而花斑掌多数是消化功能异常所造成的一种情况。
多发肝囊肿是否需要治疗,与囊肿的大小、肝功能的情况,以及患者的症状是息息相关。如果多囊肝在临床中被发现,体积非常小、个数非常少,这类患者一般不需要通过任何的治疗,建议临床密切随访观察囊肿的大小、多少的变化。但对于囊肿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多,又有相关的肝功能异常表现,或患者有主观的自我感受,比如肝区的不适、消化系统的压迫症状,这类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甚至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肝囊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饮酒,生活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p>婴幼儿出现黄疸是十分常见,由于不同诱因,黄疸被分为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但母乳性黄疸的诱因尚未明确,想要完成这种疾病诊断,则需要通过不同检查方法才能鉴别病情,明确诊断。母乳性黄疸检查的内容主要如下:</p><p></p><p>1、临床意义:针对出现黄疸相应症状的婴幼儿进行检查,可通过不同的检查方式来完成鉴别诊断,分析出黄疸种类以及其诱因,明确是否患上母乳性黄疸,以便采取应对措施,改善母乳性黄疸。</p><p>2、体格检查:对孩子进行体征检查即可完成黄疸诊断。黄疸一般在孩子出生两到三天左右出现,表现为面部皮肤染黄,医生做体征检查时能够发现巩膜也有明显的泛黄症状,这样的表现即可判定为出现黄疸。如需辨别黄疸种类,确定是否母乳性黄疸,就应该进一步检查。</p><p>3、肝功能检查:各种肝脏疾病可诱发肝功能代谢障碍,导致胆红素升高,同样会引发黄疸相应症状。孩子接受肝功能检查,能够了解体内胆红素数值,并且完成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诊断。</p><p>4、血常规检查:鉴别是否母乳性黄疸,就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就医后通过抽取孩子静脉血进行化验。如果仍在母乳喂养,那检查结果可发现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而如果是在停止母乳喂养48小时内才就医已接受检查,可以发现血清胆红素下降,黄疸症状也会得到明显改善。一旦检查结果有这样的表现即可诊断为母乳性黄疸。</p><p>5、注意事项:母乳性黄疸检查时一定要注意如需抽血检查,家长应该尽量安抚好孩子情绪,避免孩子情绪过激导致抽血困难。</p><p>母乳性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一般可自行消退。但是如果接受检查后发现胆红素过高,则应该积极接受治疗,通过光疗、药物治疗、做好护理等办法来改善母乳性黄疸,恢复孩子健康状态,健康成长。</p>
<p>我们的身体各个地方都可能长痣,痔的种类有很多,一般都是黑色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有一些人身上会出现血痣以及蜘蛛痣,血痣和蜘蛛痣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而且原因也有所不同,一定要注意区分,下面就来看一下蜘蛛痣和血痣的区别有哪些?</p><p>血痣一般都是毛细血管扩张原因导致的,如果皮肤的部分血管扩张或者皮肤粘膜扩张,就会导致血痣问题出现,颜色属于深色,棕色或者红色,在按压的时候颜色并不会变淡,而且它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血痣都会比皮肤要高出一些,不管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出现,而且血痣并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也有可能会稍微的变大一些,不会出现什么不舒服的感觉。</p><p>而蜘蛛痣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可以判断患者身体情况,也证明身体出现了某一些问题,形状就像蝴蝶,而且痣的周围会有一些放射状排列的细血管,和身体里面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很大的关系。</p><p>出现血痣就证明身体里面的湿气比较严重,脂肪堆积比较多,很容易出现肝脏方面的疾病,像胆囊炎,肝硬化,脂肪肝等,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的斑,都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堆积在一起出现的一种表现,血痣越多证明身体里面的有害物质就越多。</p><p>蜘蛛痣的主要病理原因是肝炎,当肝炎患者肝脏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那么肝脏的功能就会下降,这个时候灭活雌激素的能力就不会那么强,所以就会影响到血液循环,导致蜘蛛痣出现,容易出现在背部,手臂,胸部,颈部,面部,有一些人也会长在耳朵嘴巴以及嘴唇上面。</p><p>蜘蛛痣和血痣的区别就是上面这些,不管是出现蜘蛛痣还是出现血痣都应该找到原因积极解决,不要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且不管是出现蜘蛛痣还是血痣,都是肝脏受到了损害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把原发疾病积极的治疗好,这样就能够消失。</p>
丙肝和乙肝的区别是什么?虽然丙肝和乙肝都叫病毒性肝炎,但完全是两码事,就像鸡和鸭的区别,都是长毛的。丙肝和乙肝两个病毒一个是DNA,乙肝是HBVDNA病毒,丙型肝炎是HCVRNA病毒,完全是两个种族,只是叫起来觉得病毒性肝炎好像都在一大坨里面,其实完全不同。
乙肝小三阳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肝脏彩超等相关检查结果有关。如果乙肝小三阳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正常的,肝脏彩超未提示肝硬化,这类乙肝小三阳的病情不严重。目前处于乙肝携带者,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如果乙肝小三阳的肝功能有明显损害,胆红素或者转氨酶明显升高,或者肝脏彩超提示肝硬化,这类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甲乙丙肝炎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甲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可以痊愈。乙肝和丙肝传播途径相似,主要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二、乙肝病毒是DNA病毒,目前没有清除根治的药物。现有药物只能控制病毒的复制,需要长期使用。乙肝防治关键在于注射乙肝疫苗。丙肝没有疫苗预防,使用药物十二周即可治愈。
大三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表面抗原E抗原还有核心抗体是阳性的,就叫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孕妇传染的风险就高于E抗原阴性的,孕妇病毒载量超过十的五次方的孕妇,就高于病毒载量低于十的五次方的孕妇、母婴传播率。新生儿即使联合免疫了E抗原阳性了,病毒载量高了,它仍然会有10%30%的新生儿会联合免疫失败,会感染乙肝病毒的,对于这些孕妇,我们就建议24周到28周之间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新生儿,也有一部分是发生在先天性的蚕豆病,也就是G6PD缺乏导致,在婴儿期,甚至儿童期也会有,但主要还是发生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黄疸的一种原因,它的反复,主要还是跟一般黄疸的类型差不多,也就是说出生后在半个月之内经过处理,十五到二十天之内的都会解除。但是,如果说二十天之后,还有黄疸,可能不光是溶血的原因的导致的。所以,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在新生儿的前面的一周到两周之内,根据溶血程度不同,有一些程度比较重的,维持时间长一点,退黄的速度慢一点,如果低程度,也会一周左右出来。
<p>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否严重,主要看黄疸值有多高以及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是什么,相对于生理性的黄疸来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新生儿贫血的情况,因为黄疸影响到宝宝的进食量,这样长期就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并且出现贫血的现象。另外,如果长期的黄疸值较高,控制不理想时,对新生儿的肝脏和肾脏都会带来功能性的损伤,继而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在确诊为病理性黄疸后要积极的治疗。</p><p></p><p><strong>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有哪些</strong></p><p>1、光疗:这是目前最常有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通过蓝光照射新生儿的身体,可以有效的降低黄疸值,一般需要照射24小时至48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照射蓝光时要将宝宝的生殖器官以及眼睛做好保护。</p><p>2、激素疗法:如果使用光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需要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促进机体的肝酶活力,阻止抗原抗体反应,该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副作用。</p><p>3、换血疗法:如果是因新生儿ABO溶血症而导致的新生儿病理性的黄疸,那么治疗时可以采取该方法来进行治疗。</p><p>4、输血浆或白蛋白:血浆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因而可减少间接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这样可以降低核黄疸的发病率。</p>
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两个概念差不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是有乙肝病毒的,是一个群体,只要有乙肝病毒就叫携带者。但携带者有不同的状态,有携带但是什么症状都没有,叫无症状携带,俗语叫作健康携带;还有乙型肝炎发作,是乙型肝炎患者;还有一部分就更厉害,肝炎患者最后肝硬化、肝癌。所以携带者只要检测出乙肝,HBV-DNA阳性都叫携带者,携带病毒,但是病毒造成什么伤害要另说,根据肝脏功能、甲胎蛋白、B超看是什么状态。所以其实乙肝患者是乙肝携带者的一种,是以状态来区别的。
肝功能异常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需要做的检查要结合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关的体征以及体格检查来决定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检查有病毒性肝炎抗体、肝脏彩超、甲胎蛋白等等,如果这些指标都是阴性的,有时还需要做甲状腺功能、巨细胞病毒抗体、EB病毒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等等,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确诊,目前主要是依靠基因测量。建议对三个人进行抽血,三个人分别是患者父母以及患者自己,进行抽血后分析。患者两条ATP7B等位基因的突变情况,同时要对父母进行抽血,主要是要确定这两条等位基因都突变是否同时来自于父亲和母亲。所以基因诊断,在肝豆状核变性当中是金标准。还有些其他的生化因素可以辅助肝豆状核变性确诊,比如铜蓝蛋白低于0.14,要注意患者有无肝豆状核变性可能性;尿酮大于40μg/天,要注意肝豆状核变性可能性;还有些头部影像学以及肝脏B超检查,也是可以辅助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肝衰竭是指肝脏受到多种因素比如病毒感染,药物饮酒或者其他疾病造成引起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极度乏力,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甚至昏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毫摩尔每升或者大于正常值的10倍。肝脏体积逐渐缩小。就可以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胸口闷的慌不舒服,如果有明显疼痛感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1个就是检查心电图,第2个就是心脏的彩色B超,排除一下有没有心功能的问题,如果确定是肝脏的问题,那么就是肝囊肿体积变大压迫导致血流循环功能不好,肝脓肿会有明显体温升高感染非常严重。B超血常规可以综合确定。
脂肪肝跟病毒性肝炎的区别,在于脂肪肝是因为代谢引起的,就是人体的代谢出了问题。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是外界来的。比如甲、乙、丙、丁、戊,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两者的病因是不一样的。脂肪肝现在叫作代谢性疾病,现在城市人口里面大概有24%左右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脂肪肝主要就是吃得多,不运动,又喜欢喝饮料,特别是碳水化合物饮料。天天坐在一个地方,一个手拿着手机,一个手在喝饮料,又没有消耗,就全部都变成脂肪储,引起很明显的脂肪在肝脏里面堆积。堆积完以后肝脏不能解毒,整个代谢就会发生紊乱。接下来就马上可以看到糖尿病也增加,特别是心脏病、高血压、脑卒中。现在脑卒中年轻化的发展率比较高,都与脂肪肝有关系,所以它也是很重大的疾病。病毒性肝炎就不同了,它是病毒引起。可能是小时候感染,也可以是成年期感染。感染了乙肝或者丙肝导致慢性肝炎,也可以到肝硬化、肝癌。所以这两个都是大病,但是病因上有明显的区别。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是超声诊断重要新领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态学上会有不同的相应的表现,比较专业的可以认为是肝叶的改变,肝回声的改变和相应脾脏的改变,腹水的改变,但是现在有一种叫新的定量技术可以直接用超声的定量方法测出肝的不同纤维化分级和肝硬化的程度。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损伤在临床上都是非常普遍的,诊断的标准首先就是抗线粒体抗体,第2个方面就是胆汁中胆红素量升高,第3个就是肝脏损害,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第1个就是肝胆位置的B超影像学综合分析判断,第2个方面就是促进肝脏转化代谢,促进肝脏里面的一些胆汁酸胆红素的排泄。
你好,很长一段时间了,都觉得的自己的肝脏可能是有问题了,但是还不好确定,盲目的猜测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肝炎,就应该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对于疾病,都是早发现、早治疗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平时应该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肝损伤的诊断主要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患者有没有右上腹外伤史,如果有的话,不能除外肝损伤。第二,体格检查的时候,如果发现在右上腹有压痛,而且肝区有叩击痛,这个时候不能除外肝脏损伤。第三,如果怀疑肝脏损伤,应进一步做影像学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是的B超以及腹部的CT,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肝脏有没有受到损。
肝性脑病在临床上又可称为肝昏迷,这种疾病在各种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中高发。肝性脑病的致死率极高,肝性脑病可导致出现扑翼样震颤、注意力缩短、计算能力下降、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临床症状。通过进行血氨、肾功能、头颅CT、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可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患病期间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临床上可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改善肝性脑病的病情。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发病原因不同,急性肝炎主要表现为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的发病比较急骤。而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发病比较缓慢。二,临床症状不同,急性肝炎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疼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相关表现。而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脏的慢性损伤,肝细胞损伤后会引起门静脉高压以及大量腹水,凝血功能下降。三,预后不同,急性肝炎通过积极的护肝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彻底治愈的。而慢性肝炎一旦发病,往往不能够彻底治愈,只能够控制病情缓慢的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比如过量的输血,使血红蛋白增高、溶血病、血肿,或者是胆红素排泄减少,比如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肝炎、胆道闭锁所导致的,或者是兼而有之,患者可以出现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未结合型最为多见,过量积累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可以导致核黄疸,结合型的高胆红素血症,偶尔可能发生在肠道外营养并发的胆汁淤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甲肝减毒和灭活疫苗只是针对的人群不一样。灭活疫苗针对的是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或者是做器官移植以后,有吃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一般人群接种减毒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序相对还简单一些。对于大多数免疫力正常人群,打甲肝的减毒疫苗就可以了。这两种疫苗,从接种程序上是有差别的。甲肝的减毒疫苗,一次接种就可以了。但是甲肝的灭活疫苗,一针不够产生足够保护性。除了打第一针以外,还要接种第二次、第三次,才能够增强,够达到一个有效的保护。而且免费接种的是减毒疫苗,灭火疫苗是自费疫苗。而且两个疫苗对于人群都是安全疫苗,不存在安全性差异。
肝功能衰竭诊断的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检查才能够进行分析。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可能会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厌食,而且皮肤以及巩膜会出现黄疸迹象,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出血现象。肝功能衰竭的中晚期是在早期的表现上进一步加重,而且出血倾向更加明显,甚至在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出血点以及瘀斑,进一步有可能会出现呕血、黑色的大便或者是昏迷等等。肝功能检查时会发现转氨酶以及胆红素异常增高。
一般看到患者的时候,首先会做一个查体。在触诊的时候,肝脾肿大比较明显,在触诊之后就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而且对它的指定、表面的光滑度,可以描述有个感觉。其次,更加重要的是做影像学的检查,比如,肝胆脾B超或者是CT、磁共振,甚至是派特CT,都可以判断是否肝脏肿大,里面有没有长一些占位性病变,所以肿瘤有恶性的或者良性的,来进行鉴别。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靠一个是病史,有没有乙肝的家族史。第二个就是两对半的结果,主要是看表面抗原阳性,至少半年以上,另外就是DNA阳性,现在不同的单位检测的DNA水平是不一样的,原来要求是DNA超过10的3次方单位每升,现在精确到高敏度的DNA,甚至可以检测到25个单位每升。所以现在诊断只要表面抗原阳性,或者是HBV~DNA阳性,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或者是肝活检提示,肝细胞的炎症、坏死或者纤维,分别达到或超过2级以上,这时候可以诊断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