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高位截瘫一般都会出现四肢瘫痪,预后多不良,其它方面跟下肢截瘫相同,脊柱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能性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脊髓横断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等,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金属元素、遗传、营养障碍等有关。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是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觉醒水平障碍,它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属于单一的疾病,而很多疾病都可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
紧张性头痛,又称紧张型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是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常表现为头部的紧束、受压或钝痛感,更典型的是具有束带感。约占头痛患者的40%,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常可反复发作持续多年,一般预后良好。
失眠多梦是失眠症的一种,失眠多梦是指在进入睡眠状态后睡眠浅易惊醒,并且有似睡非睡感,闭上眼睛就进入做梦状态。有些患者有睡眠感觉障碍,即本身已经进入睡眠状态,并酣睡打鼾,但病人声称没有睡着。引起失眠多梦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几种原因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而引起。
脑胶质瘤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或罕见的基因遗传突变有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出现头痛、喷射状呕吐、视物模糊、感觉丧失、乏力、吐白沫、四肢抽搐直等症状。
儿童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突发不自主多部位抽动、爆发性发声和秽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刻板式咒骂。并发症有各种行为问题、强迫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引起小儿抽动症的原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链球菌感染、神经生理因素、生化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好发于4~12岁男性。
亨廷顿舞蹈症有多种别称如亨廷顿病、遗传学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属于显性遗传发生在大脑皮质、基底核的疾病,可出现运动障碍性病变,表现为精神障碍、舞蹈样动作等,好发于青壮年人群。
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称为麻痹。广义的麻痹是指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机能衰退,对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状态。狭义的麻痹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运动神经系统的机能衰退。儿童至青年期多发,男性多见,可有家族史。发作初期常有多汗、口干、少尿、必悸、便秘、肌肉发胀感,发作时可有心率或心律改变。
脑肿瘤,即颅内肿瘤,是指发生于颅腔内的占位性病变,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患者可表现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目前其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
笑容是指人体面部呈现的神情和状态。笑是某个人心情愉快的表现,人体面部有24块肌肉,笑容这一过程是由口轮匝肌、咬肌,颊肌,眼轮匝肌等除了咀嚼肌外多块肌肉共同协同完成的,经常微笑能够使脸部肌肉更有弹性,笑容分为有微笑、轻蔑的笑、哈哈大笑以及及嘲讽的笑等,其中微笑是最能打动人的。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微梗死灶引起的一种脑梗死临床类型,主要由于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导致。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和脑桥等脑的深部区域。临床症状可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心情抑郁、肢体沉重感等。
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感知体验。正常人可偶有幻觉,但大多数情况出现于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病更多见。幻觉应明确诊断,找出病因,控制原发病的病情,减轻其对脑部的影响。中毒的患者在远离有毒物质的同时予以对症治疗。精神障碍的患者可使用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头昏,即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它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脑神经、耳部、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个系统。头晕大多是偶然发作的、暂时性的,但若突发严重的头晕,或伴明显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这可能提示某些严重的疾病,如脑中风等。
颈椎骨质增生又称“颈椎骨刺”或“颈椎骨赘”,是颈椎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由于颈椎长期处于慢性损伤,关节边缘形成了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患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感到颈部酸胀不适。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症状大多可明显好转。
半身不遂又叫做偏瘫,是指人体一侧上下肢包括面肌和舌肌发生严重的运动障碍。轻度半身不遂患者尚能走路,但是走路的姿势和步态与正常人有很大的区别,往往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僵直,重度半身不遂患者丧尸自由活动的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完全卧床,对于半身不遂预防要重于治疗。
四肢无力是指人体出现手足软弱无力的症状,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最严重的四肢无力见于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由于神经肌肉间出现传导障碍所致。比如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也可见于一些慢性肾炎和贫血症的患者。四肢无力也可见于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或者严重饥饿、缺水的情况下,注意休息、摄入能量即可。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该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肿瘤是否具有激素分泌功能和有无出现激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将神经内分泌瘤分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两大类。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腹痛、出汗、腹部包块等。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累及胰腺,部分患者还具有高度转移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神经症(neurosis)又称为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与精神病(psychosis)相对,是一系列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但自DSM-2后已不再使用此条目作为诊断分类。此类患者常有以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症状,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符,且患者对出现的症状感到痛苦。神经症的发病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颅咽管瘤是由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组织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有关。该病的典型症状为颅内压增高,除此之外,患者可出现视力视野障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本病好发于儿童,成年人比较少见。
记忆力减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对事物的记忆或者回忆能力下降的症状。生理性的记忆力减退可见于老年人,是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正常生理表现。病理性的记忆力减退可见于大脑的器质性疾病例如脑出血、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症等;也可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部位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以行为障碍最常见。男性多见,大部分患儿于4~12岁之间起病。该病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一部分患者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但仍有许多患儿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震颤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部分或者全身肌肉不自主的收缩。震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一些其他因素,如情绪激动、脑外伤、帕金森病等也可导致震颤的发生。该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单一肌肉或者一个肌肉群不受控制的收缩,这种收缩是不自主的。震颤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困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故名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疾病,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脑炎是脑实质炎性病变的总称,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炎后遗症是指脑炎在经过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后,一些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智力障碍、失语、眼球麻痹、吞咽困难等后遗症。临床分型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和细菌性严重脑炎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失语症是获得性语言障碍,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器质性损害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受损,尤其是语音、语义、字形等语言符号的理解和表达障碍。根据不同分类,失语症的临床表现略有不同,但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口语理解障碍等。
臂丛神经损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自椎管内神经根起始处到臂丛束部范围内的周围神经损伤,造成患侧上肢运动以及感觉功能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常常遗留终生残疾。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上肢受到巨大的外力损伤,如上肢牵拉伤、对撞伤、切割伤、挤压伤以及产伤等。临床症状为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完全或者部分丧失。
胆红素脑病为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抽搐、手足徐动等表现。胆红素脑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脑)造成永久性损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疗法。
小儿癫痫,又称儿童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以持久性的产生癫痫发作倾向为特征,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癫痫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肌肉收缩、抽搐、意识丧失、突然跌倒等。多数患儿的病情可得到控制,能正常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