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来说老年期(中国一般指60岁以上)出现痴呆症状都可称为老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但医学上的老年痴呆通常特指阿尔茨海默病,该病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可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受损、人格行为改变等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血管以及部分中枢神经,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病症状、体征较多,可出现病变部位疼痛、肢体僵硬、无力、心慌、呕吐、视力模糊等,其发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
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反复性、短暂性和发作性的脑功能失调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有脑发育异常、遗传因素、感染等常见病因,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
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表现为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不满足并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心理因素,如经历急性应激或者生活事件后。某些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因素等也会导致失眠的发生。失眠也是一些疾病的并发症,如抑郁症、焦虑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等。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中重度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处于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
耳石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自限性外周前庭病变,表现为头部运动到特定位置时会诱发短暂性眩晕,伴眼球震颤。此病为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效果好。
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它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脑神经、耳部、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个系统。头晕大多是偶然发作的、暂时性的,但若突发严重的头晕,或伴明显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这可能提示某些严重的疾病,如脑中风等。
脑出血(ICH)又称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由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患者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脑出血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4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属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由于脑供血不足、脑血管堵塞或狭窄、脑出血等因素导致的。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患。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疼痛范围通常局限于头颅上半部。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等。头痛形式多种多样,如胀痛、撕裂样痛、闪电样痛、针刺样痛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可伴随出现。头痛发作时,做神经系统和头颅五官的检查,可判断头痛的病变所在。
帕金森综合征通常指因存在脑血管疾病、外伤、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的以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运动障碍等。帕金森综合征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可通过积极治疗缓解不适症状,但一般难以治愈,可导致患者丧失自理能力。
三叉神经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脑神经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于三叉神经,可表现为面部剧烈疼痛,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中枢性病变,如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束发生病变。周围性病变如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病变、肿瘤等也会导致面瘫的发生。本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鼻唇沟消失、患侧面部运动功能丧失等。
脑膜炎,是一组主要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支原体等。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和脖颈僵硬等为主要表现。比较常见的脑膜炎主要包括病毒性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
呻吟是指一种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声音,这种声音的发出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不尽相同。其中当人们病痛时会发出一种比较小的的低哼声,还有的时候人们心情不愉快时会发出像叹气的声音,有的时候也有人们因快乐或病痛所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情况下都被称为呻吟。
脑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通常指由于脑部血液无法正常流通,或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障碍、失眠、健忘、呕吐等。脑供血不足一般无法自愈,可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不适症状,多数患者能达到临床治愈。
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障碍的疾病。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在突触的传递障碍有关,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些细菌感染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与本病的产生有关。该病的临床症状为不自主的、突发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患者常常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言秽语等。本病好发于四到十二岁的男性中,且具有家族遗传史。
头痛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是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本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物理因素、生化因素、内分泌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可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头痛、亚急性头痛和慢性头痛。头痛可以是单一的症状,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症状,甚至是生命危急的信号之一。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以成年人多见。
肋间神经痛是指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条带状疼痛的综合征。可由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肿瘤、病毒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常有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80%。
嗜睡属于睡眠过度,是指睡眠过深和过程伴有行转的困难。常见疾病有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呼吸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周期性肢动症、镇静药中毒等。引起嗜睡的常见原因有药物影响(如抗精神药物、镇静剂、抗过敏药、某些钙通道阻滞剂、长效安眠药)、躯体疾病(如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贫血和肾功能衰竭等)、脑部病变、精神疾病、心情恶劣。
脑梗死,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常有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80%。
眩晕是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站立和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但一般无意识障碍。部分患者还可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眩晕症可由耳部疾病、眼部疾病、脑部疾病、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
梦魇的俗称是“鬼压床”。睡眠过程中肌肉神经还未醒时,就出现神志清晰,而身体动弹不得的现象就叫做梦魇。梦魇属于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多发于青少年,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患者一般在睡梦中会有恐怖或焦虑的梦境体验,睡醒后可生动地回忆梦境。偶发的梦魇可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频繁发作的梦魇可给予心理治疗、睡眠支持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分为继发性与自发性两类。蛛网膜下腔出血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系列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脑血栓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复发率较高,需积极治疗。
脑萎缩一般是指脑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或MRI(磁共振成像)发现的一种影像学表现,是一种肉眼所见的形态学改变,主要与衰老、脑部创伤、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容量减少有关,可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一些影响大脑的疾病均可发生脑萎缩,如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等,患者可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症状。
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一组器质性脑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可持续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
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乙酰胆碱(AChR)受损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好发人群为青壮年以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