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血症
丙酸血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以补液,纠正酸中毒、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为主,同时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供给足量热量,必要时行透析治疗。病情稳定后需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急性期治疗

1、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供给足够热量。

2、低血糖患儿可静脉输入葡萄糖纠正。

3、对于存在酸中毒者,可予静脉滴注左卡尼汀促进酸性物质的代谢和排出。

4、如果出现高氨血症,可予精氨酸静脉滴注,口服促肠蠕动剂、氨甲酰谷氨酸等。

5、若高氨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难以控制时,还需通过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去除毒性代谢物。

一般治疗

1、以限制天然蛋白质膳食为主,但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推荐以不含缬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的特殊配方营养粉喂养,以减少丙酸的产生,并可改善患儿的发育和营养状态。

2、丙酸血症患儿常伴有吞咽或喂养困难,容易呛咳,可以适时联合胃管喂养以保证能量摄入。

药物治疗

1、左卡尼汀左卡尼汀可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水溶性代谢物,从尿液排出体外,促进有机酸的排泄,急性期可予静脉滴注左卡尼汀以缓解酸中毒症状。

2、新霉素或甲硝唑能够抑制肠道细菌,通过减少肠道细菌代谢而减少丙酸的产生。可在急性期口服治疗。

3、氨甲酰谷氨酸如患儿存在明显的高氨血症,可考虑应用氨甲酰谷氨酸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对少数经过良好膳食控制仍频繁发生严重代谢失代偿、既往有同胞死亡或有心肌病的丙酸血症患者,可考虑进行肝移植。

其他治疗

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急性期患者,可考虑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以尽快纠正酸中毒,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解析
潘琳莉 副主任医师

血液病科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丙酸血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于丙酸血症的患者来说,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是通过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药物过敏的话,可以通过左卡尼汀治疗,它可以促进丙酸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另外也可以采用甲硝唑或者新霉素,可以抑制机体肠道的细菌的繁殖;第二,可以通过肝脏移植治疗,肝脏移植是治疗丙酸血症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第三,是一般治疗,患者平时要注意高热量和低蛋白饮食。

观看语音
疾病相关 更多»
乳糜血算不算是大病

乳糜血本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管理。乳糜血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血浆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通常与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相关。它本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血脂异常的体征,但往往提示心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潜在风险。若长期放任,可能因血管堵塞或胰腺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乳糜血更像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必要时药物干预等措施,降低健康风险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毛周角化症可以自愈吗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入睡困难是抑郁症吗

入睡困难不一定是抑郁症,它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但也可能由焦虑症、睡眠障碍、生理疾病、环境因素或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起。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症状,入睡困难或早醒是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入睡困难都指向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因过度担忧、紧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易出现入睡困难。此外,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以及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疾病,也可能干扰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外部因素,同样会导致入睡困难

王艺东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