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肿瘤,顾名思义就是是指发生于胃肠道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的性质和部位有关,性质和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良性肿瘤一般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也不明显。肠道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低于食管、胃和大肠等部位。
蠕动波是指肠道的运动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肠道轮廓,这种运动类似波浪。正常人腹部表面是看不到肠道轮廓及肠道蠕动波的,只有当胃肠道发生梗阻时,在梗阻部位附近会出现肠道轮廓,并且可以看到蠕动波。梗阻部位不同,蠕动波的位置也不同。小肠梗阻可导致脐周出现蠕动波,结肠梗阻可导致腹壁周边蠕动波。该疾病可能会出现肠鸣音、呕吐、胃肠道不适的症状
震水音是指发生在腹部的一种疾病,当医生为病人检查腹部时,病人平卧,医生四指并拢,敲击病人腹部时,可以听到胃内有气体和一些液体发出的声音。该状况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一些疾病。正常多见于饭后或者喝水较多的时候。病理性的多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等。有时候胃液分泌太多也会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
口酸是指不吃任何东西,没有外界因素得影响下,嘴中有酸味的感觉,有的轻有的重。严重的甚至像是吃过酸梅或者喝过醋一样嘴中发酸。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肝热、饮食不规律、脾虚都会导致该症状的发生。该症状还可见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胃肠道疾病,有时也可见于一些口腔疾病。
肠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肌肉层及浆膜层。发生机制是因为肠内压力长期过高从而导致肠粘膜层被压入结肠肌肉的格状结构中。结肠憩室可以分为后天性和先天性两种,但以先天性为多。憩室一般发生在左结肠,且该病症呈老化现象,所以年龄越大,是越容易引起的。憩室的本身并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如果它的开口被堵塞时,则会形成憩室炎。
又称为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由于各种原因减退,从而导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使得从粪便中排出。患者大多有腹胀、腹痛、腹泻以及便溏,当进食油腻和生冷的食物时会加剧该症状,伴乏力、消瘦和下肢出现浮肿等症状。本病可分为热带口炎性腹泻、麦胶性肠炎以及Whipple病三类。该病可影响生殖、运动、免疫等系统的功能,并可引发水肿、腹泻、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是指剑突向下和肚脐之间的疼痛。疼痛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绞痛、隐痛、胀痛、钝痛等。常见的疾病有: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肝脓肿、肝癌、胰腺癌、急性胆囊炎、肾癌以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常见的原因有:一为感染: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肝脓肿以及肝炎等。 二为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三为肿瘤:胰腺癌、胃癌、肾癌等。 四为脏器扭转或者扩张:胃扭转、胆石症以及肾结石等。 五为其他原因: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肝硬化等。
是由于空肠弯曲菌从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发病原理和免疫反应有关:一是由于空肠弯曲细菌与神经纤维的鞘磷脂有类属抗原,可导致交叉免疫;二是由于肠毒素与神经节苷脂结合;三是由于细胞的介导免疫损伤;该病的潜伏期为一到十天天,平均为五天。食物中毒型的潜伏期仅为二十个小时。临床表现的初期有头痛、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之后会出现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骤起者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热的情况占半数以上,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为37.5℃左右,个别高热可达41℃,并会伴有全身不适。儿童高热者甚至会伴有惊厥。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病因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自身免疫性的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存在异常,在一些患者的外周血可以检测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结肠抗体;第二,感染因素,病毒或者是某些细菌比如肠道厌氧菌、溶血性大肠杆菌等;第三,遗传因素,双亲或者是子女等一级亲属,发病率就远远高于一般的人群;第四,精神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以引起肠道的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肠壁炎症,溃疡的形成;第五,对某些食物过敏。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发作是因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殖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引起腹部不适。与腹部不适相关的疾病有以下几个:一,急性糜烂性胃炎,该病的伴随症状有:呕血、腹痛与黑便;二,胃梅毒,该病的伴随症状有:腹痛,消瘦,腹胀甚至会呕吐;三,输卵管阻塞,其伴随症状有:弥漫性下腰痛,性交困难、阴道分泌物增多;四,十二指肠胃反流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伴随症状有:腹泻、贫血、呕吐、心悸等。
是腹中的胃肠蠕动发出特殊声音的症状。在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腹鸣声和缓并且低弱,一般很难听到。当肠道阻塞不通或者传导失常时,腹鸣音会出现高亢且频率很急。在临床上根据发出响声的声音和部位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疾病的位置。囊裹浆的鸣想一般为胃脘部,且振动有声,行走站立或者推抚脘部,该声音会呈向下的趋势,一般是由于较多的水遗留在胃内;鸣响发生在脘腹,例如饥肠漉漉,当吃饱时该声音会减弱或者消失。肠鸣还可表现为像打雷一样,这表明腹中的粪便存积很多。
胃轻瘫综合征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又可称为胃麻痹、胃无力。该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胞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呕吐、体重减轻等,经检查不存在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质性病变。根据患者起病的缓急,以及病程的长短,可将胃轻瘫综合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乳糜泻又可称为麦胶性肠病、非热带性脂肪泻,是指由于营养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种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在国内临床上较为少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儿童与青年的发病人数比较多。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倦怠乏力、手足搐搦、骨质疏松等多种症状。
脾胃病是指发生于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结构异常和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脾胃病可泛指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炎症、感染、肿瘤、溃疡、结石等等多种病理学表现,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等。脾胃病的患者可出现四肢乏力、食欲减退、面色无华等多种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重型肝炎是指患者的肝细胞大量死亡而造成的严重性肝脏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肝衰竭,甚至威胁到生命,导致重型肝炎的原因主要以甲、乙、戊病毒、EBV、CMV感染、药物感染、酒精性肝损伤等有关,这种疾病可以分为慢性、急性、亚急性三种病型,而大多的重型肝炎患者主要以慢性为主。
脾囊肿是发生于脾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可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两种类型。前者最常见于中青年,而后者多发于青少年。如果囊肿较小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比较大并且压迫和刺激到邻近脏器,可出现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消化不良、便秘等多种症状。
胃憩室是憩室病的一种,是胃壁出现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是在做X线钡剂造影或胃镜时发现。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剑下钝痛(餐后1~2小时内),合并有炎症时可出现胃穿孔及胃出血等并发症。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服用抗分泌药、胃黏膜保护剂,药物治疗无效的应进行手术治疗。
喝酒后呕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种原因,酒精本身是会损害肝脏的物质,会使肝的某些功能损伤。在较短时间之内,酒精在体内积聚会导致乙醛增加,乙醛并不能有效的分解为乙酸,所以会使得乙醛反复的在体内堆积,十分容易产生全身性的毒素,从而导致呕吐的发生。第二种原因,酒精极其容易造成黏膜损伤,从而引起食管黏膜、胃粘膜的水肿、充血甚至是糜烂,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溃疡,这种情况会导使得胃肠道紊乱,从而引起呕吐的表现。
喝酒后胃疼是因为酒精刺激胃粘膜使得胃粘膜受损,从而引起的胃部疼痛。过量喝酒首先伤的是胃部,因为酒精具有溶脂性和亲脂性,所以过量的饮酒,可能会导致胃粘膜糜烂严重可导致粘膜出血。较轻的反应则是酒后反酸,呕吐,严重者会出现急性胃痛、急性胃黏膜损伤,甚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大量的饮酒会使得机体的消化道功能降低,具体表现在胃肠部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机体营养不良、胃痛甚至更严重的疾病。
神经性胃痛与情绪的因素关系比较大,例如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或者生气都可以引起该症状。不过不能不考虑器质性的病变。该病症的伴随症状十分多,如胀气、胸闷、恶心、打嗝、呕吐以及腹泻等。神经性胃痛也可称为情绪性胃痛,该病是属于精神功能症,主要是由于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射到胃,从而导致上腹部的疼痛,该病的症状包括腹胀以及胃痉挛。一般焦虑等负面情绪解除后,胃痛就会得到减缓。心理性的疼痛的程度有时令人难以忍受,更严重结果是压力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多,如果胃酸大量分泌,就易引发消化性溃疡、胃酸逆流以及胃炎等病症。
十二指肠充盈缺损是比较少见的。导致十二指肠充盈缺损表现的疾病包括假息肉、十二指肠良恶性肿瘤、异物、易位胰腺开口等。鉴别的要点包括充盈缺损的形态、大小、单发或者是多发以及是否有龛影,移动性的有无以及激惹征象。与十二指肠的充盈缺损有关的疾病包括:十二指肠壅积症、十二指肠憩室等。该疾病出现的症状有:呕血、黄疸、恶心、右上腹痛与呕吐等。
经常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在临床上以患者三天以上不排便,甚至持续更久的时间不排便,则可称为便秘。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精神压力或者是饮食不规律等,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使得肠道出现病理反应,称为肠道易激热综合症。当患有便秘时,还会伴有腹泻等的症状。另外先天性的肠道的畸形也会引起便秘,见于肠道内一些病变,比如息肉淋巴瘤、肠道的恶性肿瘤以及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了肠道内,从而引起了淋巴结的肿大,压迫肠道内的管腔导致便秘。
食管痉挛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的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食管蠕动受到了高压从而导致运动障碍。其病变主要位置在食管的中段及下段,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幅的重复性收缩,使得食管呈螺旋状或者是串珠状的狭窄,但是上、下段食管的括约肌不受连累。该病在临床比较少见,常以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任何年龄段均会发病,但是多见于50岁以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又称为肠绞痛,只是一种症状但不是疾病。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剧烈的收缩从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比较常见的情况。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部位主要是以脐周围为中心,疼痛的轻重不等可反复发作,也可自愈。缓解时腹软、无压痛、无包块以及其他病理体征。在小婴儿时期,可以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主要的表现为持续性难以安抚的哭闹不安,可能会伴有呕吐,翻滚,面颊潮红、双下肢蜷曲等症状,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以因为患儿排便或者排气而终止,在小婴儿时期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
小儿腹痛是指小儿腹部胃脘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可为腹部中寒,肠道挛急;或因饮食不节,食积中焦,使肠胃功能失调,腑气不得通降;或因肠道有蛔虫扰动,刺激肠管而致挛疼痛。临床上以突然或阵发性哭闹,曲腰屈膝,手捧肚腹而叫哭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进食时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所控制的,在吃饱后会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从而引起饱食感。食欲异常包括:食欲亢进、食欲缺乏、食欲反常,一般是消化系统出现疾病引起的,但也可以由其他疾病所导致。其中食欲不振的常见疾病有:溃疡病、急慢性肠胃炎、胃痛、胆囊炎、肠结核、肝炎、肝癌、肝硬化、严重贫血、甲状腺机能减退、低钾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药物作用、脑垂体功能低下、减肥强迫症等;而食欲亢进常见的疾病有: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下丘脑肿瘤等。
安静腹是由于患有各种胰腺疾病所产生的病症,它的变化是动态发展的,跟随着胰管的梗阻程度和间质血管变化而改变的,听诊时出现肠音减弱和肠麻痹等现象。引起安静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梗阻,由于十二指肠乳头缩窄、胆道蛔虫等,从而导致胆汁返流。二、酒精,长期饮酒的人容易患有胰腺炎。三、血管,胰腺的动脉、静脉出现急性梗阻或是栓塞时,使得胰腺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四、医源性因素或者是外伤,胰胰腺管破裂,导致胰腺液外溢或者是外伤后血液对胰腺的供应不足,从而引发急性重型胰腺炎。
该症状在《古今医统·吞酸叙论》中有记录,是指患者呕吐清水但不含有食物。泛吐清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如果饮食不当,可能会引发该症状的发生,有的人由于吃了某些辛辣或者是刺激的食物,可能会引起泛吐清水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导致该症状发生的原因有:胃寒、蛔虫感染、胃肠道内的局部感染以及消化不良等。
指暴食或者贪食。这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内分泌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一、焦虑,情绪紧张或者轻、中度的焦虑可能会导致多食。轻度焦虑通常会引起多烦躁、多动、失眠、重复质疑,并会不断的寻求安全感和关注。而中度焦虑也可能会发生注意力集中困难或者选择性注意力涣散。二、糖尿病,在该疾病中,会出现吃的很多但是通常体重会减轻、饮水量多而且尿量也很多。还会伴随夜间尿增多、疲劳、虚弱甚至是脱水的迹象,表现为黏膜和皮肤干燥以及弹性减退。
泛酸一般由于胃功能障碍和贲门功能不全,逆蠕动导致胃酸反流至口腔。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种:一、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等。二、药物刺激:如利血平、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三、精神因素:当精神紧张、情绪不佳、过度疲劳时,会使得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的管理分泌胃酸的神经。四、饮食不当:如过咸、过甜、过辣、过烫、过酸、过冷的食物都会刺激胃,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例如红薯、马铃薯等含大量的糖和淀粉等,也会产生大量的胃酸;不易于消化的食物,其未被消化的糖分在胃肠道内发酵,会发引起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