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非特异性病变,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以及炎症,多为急性起病,重者可突发上消化道出血,但总体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烧心是一种形容剑突下或胸骨后灼烧感或发热的症状,多在饭后一小时左右出现,产生烧心的原因,一般与生理性因素以及病理性因素有关。烧心如果偶尔出现,大多不用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烧心如果频繁出现,则需要及时就医并对症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左腹疼痛是指以腹中线为界,左侧腹部的疼痛。可为因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有关神经引起疼痛。如为刺激内脏,引起内脏性疼痛,多感觉模糊、定位不确切;如为刺激腹壁、腹膜壁层等部位,则可引起感觉强烈、定位明确的躯体性疼痛;还可因刺激内脏神经而提高相应脊髓中枢兴奋性,出现该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牵涉痛。常见疾病有急性胰腺炎、异位妊娠破裂、脾破裂、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急性胃炎、铅中毒、血卟啉病、胰腺癌等。
直肠炎是直肠黏膜的炎症,可因感染、放疗或炎症性肠病所致。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或腹泻、便意频繁、排便疼痛、里急后重、腹痛等。引起直肠炎的病因有很多,辨别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胃穿孔指由于胃溃疡、外伤、药物作用、先天胃壁肌层缺损等因素,导致四层胃壁全部破裂,胃内容物穿透腹腔对腹腔造成污染。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上腹剧痛,疼痛还可放射至全腹,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胃出血、腹胀、消瘦等症状。胃穿孔若治疗不及时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建议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功能性胃肠病。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胃肠异常情况,可表现为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有收纳食物、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吸收的作用,如出现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日常饮食,降低生活质量。
胃肠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的总称,包含多种疾病,病因各不相同。临床上按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胃肠炎和慢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更常见。急性胃肠炎患者多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胃肠炎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可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贲门癌又名胃食管结合部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位,其病因复杂,发病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贲门癌多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腹痛、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贲门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其预后相对较差。
呃逆属于中医症状名,一般指的是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有声,声音短促而频繁,难以自制的病证。呃逆可能是生理现象,也可能是病理反应,中医认为呃逆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需进行辨证论治以及对症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按照出血部位可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呕血、黑粪或血便等,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上吐下泻,特指患者剧烈呕吐伴频繁腹泻,呕吐与腹泻同时发生或交替出现,与单纯性呕吐或腹泻有所不同。多发生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霍乱、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出血性肠炎等疾病。
糜烂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糜烂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严重创伤、应激、药物因素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呕血、上腹隐痛、黑便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溃疡、胃穿孔。
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脓肿和酒精性肝炎等多种疾病。肝病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应以积极预防为主。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脓肿、酒精性肝炎等多种疾病,可由病毒、药物、化学毒物、酒精、免疫紊乱、胆汁淤积等因素引起。临床症状有疲倦、乏力、食欲缺乏、食后饱胀、上腹部胀痛或不适、恶心、厌油腻、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黑便,即柏油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通过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转化为硫化铁,硫化铁刺激肠黏膜分泌黏液,使排出的黑便表面发亮呈柏油样。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越长,颜色越黑;时间越短,颜色越红。
里急后重,是指患者有便意,想解便时蹲后又无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常伴不随意、无效的排便动作。“里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后重”形容大便至肛门,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
十二指肠球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部疾病,指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胆汁等因素引起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出现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该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反酸、黑便等。 临床上一般没有“十二指肠球炎”这一病名,十二指肠球炎多为内镜下诊断,通常是将位于十二指肠球部的炎症称为十二指肠球炎。
腹胀,既是一个症状,又是一个体征,可以表现为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可以是消化系本身疾病,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腹部稍饱胀感,重者全腹膨胀,影响呼吸,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
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轻度下垂者可无症状,明显下垂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易饱胀、畏食、恶心、喛气及便秘等。胃下垂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功能减退、松弛等导致的,多少预后良好。
右下腹痛是指腹部右下侧区域的疼痛,由腹内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损伤所致。右下腹部主要包含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等器官。右下腹痛常由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中的肠道、输尿管、输卵管、卵巢等组织结构的病变引起。
结肠息肉指的是结肠黏膜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慢性病变,多发于乙状结肠,可能伴腹痛、便血等症状。结肠息肉多发于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预防工作重在临床筛查,有家族发病史的人群需定期做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出现症状后需及时就医治疗,尽早干预。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胆道)的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发热等。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不再出血。
肝硬化腹水简称肝腹水,是指由于肝脏病变导致的液体潴留在腹腔内的现象。该病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肿瘤、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肝硬化腹水与以下因素有关:门静脉压力增高、低蛋白血症、白蛋白降低、肝淋巴液生成过多等。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腹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引起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慢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局部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伴随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不可逆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黄疸、腹部包块和糖尿病等。慢性胰腺炎患者不易根治,晚期患者多死于并发症。
急性肠炎指的是肠道出现急性感染,并产生炎症反应的一系列综合征,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急性肠炎起病急,因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有关,因此本病可防可治,预后较好,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坚持用药。
慢性肠炎一般是指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包含的类型很多,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肠炎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人,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可能与感染、饮食、遗传、精神因素等多个因素有关。
腹水,是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在正常状态下腹腔内约有50ml,对肠道起润滑作用。在任何病理情况下导致的腹腔内液量增加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腹水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产生腹水的原因很多,较为常见的有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腹膜疾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慢性结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结肠病,与感染、免疫、遗传、食物过敏、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较为多见。慢性结肠炎常见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脓样粘液便,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硫胺缺乏症,是由食物中维生素B1(硫胺素)摄入不足引起的,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脚气病并不是指日常所说的因足部真菌感染所致的脚气(足癣)。
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由腹腔内器官病变所致,也可由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腹痛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急性腹痛发病急、病程短;慢性腹痛起病缓、病程长。腹痛是一个症状,治疗腹痛应查明病因,针对引起腹痛的疾病进行治疗。
急性胃肠炎一般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为主。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通过粪-口传播,儿童较成人易患病且病情更严重,发病多由于饮食不当或服用了某些刺激胃肠黏膜的药物。患者发病后经及时治疗可痊愈,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患者痊愈后机体无针对本病的抗体,但可通过日常生活管理预防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