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致病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导致胃分泌胃液及胃蛋白酶的能力降低,影响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早期萎缩性胃炎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胃部胀满、胀痛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若未及时治疗会并发胃出血、胃溃疡以及癌前病变等。
腹泻,是指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发生变化。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或粪便稀薄(含水量>85%)。临床上依据病程、发病的缓急和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多,不仅肠道本身的疾病可引起,肠外的乃至全身性疾病、损伤等都可引起腹泻。
嗳气指胃内的气体反流至口腔排出,多是由于精神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因素引起的。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气体反流至喉咙时会出现声响,常还伴有腹痛、腹胀、反酸、呕吐等不适。若嗳气的症状较轻微,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若症状较为明显则需根据病因规范治疗。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出现的一种或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它是多种疾病形成的症候群,按具体病因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组织分型、瘤体的大小等有关,部分分型有较高癌变风险。
食道癌,又称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为鳞癌和腺癌。食管癌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癌前疾病、感染、遗传、长期进食过烫食物等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一般较轻,也可无症状,中晚期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反流、疼痛。
胃痛,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是以上腹胃脘部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剑突下,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临床症状主要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酸碱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破损。该病的症状以反流和烧心为主。引发本病的病因较多,但经治疗后预后较好,但需坚持长期治疗,一旦中止,可能会复发。本病的患者需要重视日常的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管理。
肠息肉指的是从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息肉可发生于肠道内任一部位,多数肠息肉为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肠息肉患者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腹泻、便秘、便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肠息肉发病率年龄增长而增高,多发于男性群体,虽部分息肉无需治疗,由于发病后无法自愈,且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因此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监测息肉发展。
脸色发黄即面色发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通常指面部皮肤没有光泽、过黄过暗,甚至呈枯黄色或蜡黄色等。脸色发黄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如饮食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如果脸色发黄短期内可恢复正常,一般不用就医,如果脸色发黄持续时间较长,需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痢疾是中医的学名,在西医上指的是细菌性痢疾,又叫志贺菌病,是一种肠道的传染病,以发热、反复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壮年,一般在夏、秋季节比较常见,在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比较常见,可通过消化道传播,通常在1-2周内治愈。
胃肠感冒又称为胃肠型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发热等消化道和感冒症状为主。肠胃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有自愈的可能,病程多为5-7天,无特效疗法,常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大多是心理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肠道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胃出血主要是指胃黏膜的出血,多由胃相关疾病因素导致,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头晕、乏力、发热等。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胃出血常见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原因所致。
厌食症也称神经性厌食症,是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其主要特征位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发胖,对体重和体型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的躯体形象障碍,自我造成的拒食、消瘦、营养不良,女性可有闭经,甚至死亡。
胃病是胃部疾病的统称,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结石、胃癌等。临床常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胃胀气、嗳气、便秘、反酸、食欲不振等。经积极的规范治疗以及饮食调理后,大部分胃病的预后较好,但胃癌晚期的患者预后则较差。
食管癌又称为食道癌,是食管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主要是由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疾病、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的。早期食管癌一般无明显症状,而中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反流、疼痛等症状。早期食管癌经过及时积极治疗是可以根治的,预后较好。
胃酸过多是指胃液(盐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消化科常见疾病,多由于生活作息、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原因所致。主要表现为反酸水,胃部或胸骨后烧灼感,嗳气等消化道症状。长期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发生于结、直肠的一种弥漫性炎症性病变,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但可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本病为慢性疾病,多见于20~40岁群体,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具体病因尚未明确。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脓血便、腹部痉挛性疼痛,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轻症者预后较好,出现并发症或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病程漫长者有癌变的危险。
呕吐,是一种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可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至体外,但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则可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后果,如营养不良、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甚至引起食管和胃损伤。呕吐可由胃和肠道疾病、脑膜炎、肝昏迷、癔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迷路炎等疾病引起。
食管炎是由于化学性刺激、物理性刺激、放射性、感染等因素导致食管黏膜组织受到刺激或损伤,从而引发的炎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常还伴有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通过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可使受损的食管黏膜得到恢复,食管炎的预后较好。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水肿。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又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一种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引起的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一般没有特异性,常表现为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治疗不积极,浅表性胃炎会发展至萎缩性胃炎,严重时可发展为胃癌。
慢性阑尾炎也属于阑尾疾病的一种,大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或仅有腹部隐痛,可通过钡剂灌肠X线检查确诊,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食道炎,又指食管炎,是指食管粘膜的浅层或深层组织受到刺激或损伤,发生黏膜充血和水肿而引发的炎症,临床最常见的是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表现为烧心、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食管炎可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长此以往会引起营养不良,亦可继发或并发如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疾病。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性昏迷,通常是由于严重的肝病导致代谢紊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与肝性脑病的病情轻重相关,早期一般无明显异常,中期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到后期可引起昏迷、意识障碍等现象。肝性脑病及时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肝内胆管结石是位于左、右肝管Y型分叉以上的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多见于沿海地区。结石成分以胆色素为主,含有细菌,容易发生胆道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 综合征,多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系,临床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儿科常见疾病,由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引起者可具有传染性。大部分患儿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
肝腹水是肝硬化时因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导致的腹腔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进展至肝功能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
恶心是一种主观感觉,是指想将胃内容物经口吐出。轻度的恶心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胀满感及对食物的厌恶感;严重的恶心多伴有头晕、出汗、心率及血压的改变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恶心伴有呕吐的动作,但并无胃内容物吐出,称为干呕。引起恶心的病因几乎涉及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