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以胆囊萎缩、囊壁增厚、内含胆结石、胆囊功能不良为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常由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引起。其临床症状差异较大,较为常见的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不适或右上腹痛。慢性胆囊炎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酒精肝是指酒精性肝病(ALD),它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脏慢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疾病初期多表现为脂肪肝,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疼痛。
人体的胃主要分为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其中胃窦部是胃与十二指肠交界的部位。而胃窦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胃窦部的黏膜层,也可漫延至肌层、浆膜层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
脾大是一种反应人体病理生理情况的表征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脾体积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脾器官发生病变或者周围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的。根据是否感染可以分为感染性脾大和非感染性脾大,一部分婴幼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原因需要增加造血,因为骨髓外造血,脾也会发生体积增大的生理改变。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存在炎性缺损,常见于胃、十二指肠、食管-胃吻合口等处,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多于胃溃疡,前者好发于为青壮年,后者多为中老年群体。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于男性,病因及发生机制呈多因素性,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较好。
细菌性痢,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产妇在产后饮食正常,但是大便数日不行或者在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的症状称为产后便秘。是常见的产后病之一。又称为产后大便难。临床症状主要有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发干、排便困难等。并发症有痔疮和肛裂等。处于产褥期、妊娠期的妇女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水分较少就会引起胃肠功能减弱,导致产后便秘。
Barrett食管又名巴雷特食管、巴来特食管,指的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具体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其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可表现为烧心、反酸、吞咽困难等,也有部分患者并无症状,一小部分的Barrett食管甚至会发展为食管腺癌。一般早期给予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肝功能异常指的是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损害,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异常。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感染、化学药品刺激、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胆道阻塞、血液循环不良、局部有肿瘤。临床上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疲倦等为常见表现。轻度肝功能异常找到病因后,经过调理可恢复正常。
幽门梗阻指的是幽门由于溃疡或肿瘤等病变所致的食物和胃液通过障碍,患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群体较多发,可表现为腹痛、饱胀感、呕吐等,常引起营养障碍和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幽门梗阻可以治愈,常通过胃镜来确诊,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但也容易复发。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表现在体力活动后或厌倦体力活动。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四季豆中毒是一种食物中毒,是由于摄入保存不善或未炒熟的四季豆而引起人体出现急性胃肠炎反应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胃火一般指的是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有虚火和实火之分,临床以实火较为常见。胃火者常表现为舌红、脉数、胃脘疼痛、口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其发病多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久病伤阴、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胃火经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获得治愈。
胆管结石是在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性疾病,属于临床胆石症的一种,是我国民众常见的胆道疾病。
肝衰竭又称肝功能衰竭、重症肝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预后较差。
嘈杂属于中医病名,中医认为嘈杂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指的是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一种病证。多由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营血不足等引起,可单独出现,亦可和胃痛、吞酸等同时并见,病程较短。如果积极治疗,通常能治愈,预后较好。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该病主要由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肝大、肝硬化、黄疸等。病毒性肝炎不仅会造成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严重时危及生命。
食欲不振也叫做食欲减退,在西医也叫做纳差,是指对食物缺乏进食的欲望,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包括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食欲不振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着腹胀、嗳气、吐酸等症状一起出现。存在食欲不振时,需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幽门螺杆菌,可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可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疾病。HP感染者中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 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 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发生疾病者则可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反酸、恶心等症状。通过标准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消除感染。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肺结核为最常见的类型,累及肠道时出现肠结核,本病多继发于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结核病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不影响寿命。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别名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活动性慢性肝炎。一般临床上女性较为多见。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有早期有肝大、脾大、黄疸、蜘蛛痣等。主要发病原因为遗传易感性。常常可累及皮肤、关节等,重症者可发生肝硬化,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女性患者还可影响内分泌、甲状腺、肾脏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痛及中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肝炎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作用、自身免疫性、酒精、高脂肪等因素,导致肝脏出现持续超过6个月的炎症以及肝脏坏死引起的。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腹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慢性肝炎若得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易诱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多见于30~60岁人群,该病以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及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不良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瘦。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
母乳性腹泻常发生在出生后六个月内的婴幼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母乳性腹泻的患儿除了大便次数增多和皮肤表面有湿疹的表现外没有其他特殊症状,生长发育和食欲大多正常。母乳性腹泻是由于婴幼儿对乳糖不耐受,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在暂停一段时间母乳喂养和添加适当的辅食后很快便会停止腹泻。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有间歇性腹泻、腹绞痛、果酱样粪便等症状。本病易复发,易转为慢性。且具有传染性,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阿米巴包囊污染食物和水,人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乏力,是一种主观感觉,通常指自觉疲芳、肢体软弱无力的感觉。乏力在内科所有临床症状中最不具有特征性,也不是心血管病的主要症状,但却往往是该类疾病的早期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生理状态下,乏力在休息或进食后可缓解。而病理性乏力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休息过后也不能恢复正常。
倾倒综合征指的是胃内容物迅速进入肠道所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或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多见于胃部手术后患者,是胃部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乏力、眩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治疗倾倒综合征,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症状轻中度的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症状严重者,预后不佳,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呕是指有呕吐的动作和声音,但没有胃内容物呕出来。最常引起干呕的因素有消化不良、咽炎、慢性胃炎等。若干呕经常发生,说明咽部的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如存在未治愈的疾病、没有改善生活习惯及环境等。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慢性胃肠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引起的慢性病变,是常见的胃病,发病率较高,一般常见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