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主要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其它器官黄染。
母乳性黄疽多发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疽一般可在新生儿出生3-5天后出现。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不过其生长发育良好,无不良并发症,一般可自愈。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疽可在72小时后逐渐消退。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延续4-12周方可消退。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主要指新生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胎粪、羊水、胃内容物等异物,或在出生前后感染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病原体,从而引起的肺部炎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有气促、发绀、体温不稳定、拒奶、口吐白沫等症状。
溶血性黄疸是由各种类型的溶血疾病导致的黄疸的总称,因血液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的。可能出现在各种人群中,但以新生儿、儿童多见的一种疾病。
婴儿枕秃一般是指婴儿枕部出现头发稀少或者没有头发的现象,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脱发类型。其发生在3-6月份的婴儿,一般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的,但是若婴儿还出现枕后的脱发或者长期不愈,建议及时就诊儿科,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补钙或者中医治疗。
病理性黄疸一般指的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牙釉质发育不良、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等并发症。若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巩膜发黄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于新生儿科、儿科,避免病情加重。
早产儿一般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克以下,头围在33厘米以下,由于其全身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比较弱,容易引起营养缺乏症、硬肿症、败血症等并发症,一般出生后需送往新生儿科进行治疗;通过细心护理,一般预后较好。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多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在存活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4.5%-9.7%,常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新生儿败血症十分凶险,一旦发病,应立即对患儿进行抗菌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
婴儿便秘是指1周岁以下的儿童出现的排便功能异常的情况,主要发生原因可与全身或肠道的疾病、遗传、饮食、胃肠道的结构等有关。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临床上常通过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经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猫叫综合征又名小儿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所引起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儿在婴幼儿时期的哭声似猫叫。猫叫综合征一般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多数患儿可生存至儿童时期,仅少数患儿可生存至成年。
早产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的分娩者,是妊娠中晚期常见并发症。早产的发生概率约为11%,早产会诱发短期并发症,是新生儿伤残、死亡的重要原因。
巨大儿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出生后第一时间为新生儿称重得到的体重,一般在中国将出生后1小时内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称为巨大儿。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进步,营养条件转好的基础上新生儿中巨大儿的比重逐年升高。巨大儿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胎儿娩出困难和新生儿窒息等危险,为分娩增加难度。
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直、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角弓反张的症状多见于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癫痫等疾病。若患者出现出现颈背强直、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的表现,伴牙关紧闭、四肢痉挛、神志模糊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巨结肠是由于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导致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而发生痉挛性收缩,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而形成巨结肠。一般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降结肠或直肠或乙状结肠直径超过正常。便秘是巨结肠最常见的并发症。
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新生儿ABO溶血病和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临床常见症状有黄疸,贫血,核黄疸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N)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在病理形态上有肺透明膜的形成,故又称为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
胆红素脑病为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抽搐、手足徐动等表现。胆红素脑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脑)造成永久性损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疗法。
新生儿泪囊炎多数是由于鼻泪管下端出口的胚胎残膜在发育过程中不退缩,或因出口被上皮碎屑堵塞导致。主要症状为眼部疼痛、溢泪、泪囊局部皮肤隆起,压迫泪囊区会有黏液或者是黏液脓性的分泌物溢出。新生儿泪囊炎好发于新生儿,无传染性。
核黄疸又称黄疸性脑病,常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由于先天和(或)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轻症者出现凝视,为时很短。重者发生呕吐、昏睡、肌肉强直、角弓反张、并出现抽搐、肌阵挛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指的是在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意识状态改变、肌张力变化、惊厥、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原始反射抑制或亢进。会伴有新生儿颅内出血、多器官功能损害、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继发性癫痫和死亡的并发症。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围生期窒息。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新生儿窒息会造成机体缺氧,严重者可出现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脐炎主要是因为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也可由于脐血置管保留导管或换血时被细菌污染而导致发炎。本病由脐残端细菌感染所致。临床症状为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红肿,可伴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及脐周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
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发育差,呈水平位,容易发生呕吐。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的特点有关,如胎儿出生时的刺激,如吞咽了大量的羊水、血液、以及出生后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容易诱发新生儿呕吐;新生儿呕吐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全身炎症或代谢障碍产生的毒素刺激引起呕吐。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血管因各种原因破裂使血液流出到颅腔内所致。常根据血管破裂位置的不同,即出血位置的不同,分为脑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疼、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视物模糊、感觉障碍等,有时可出现偏瘫。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会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影响多种系统的功能,如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严重者可伴发脑疝,甚至导致死亡。
足月小样儿是指出生时孕育时间超过37周或少于42周,但是出生时体重低于新生儿的标准体重者。患儿主要表现为出生时体重低于2.5千克,可伴发消瘦、营养不良、皮肤松弛等症状,出现“小老头”面容,部分患儿可伴发先天性畸形。足月小样儿除出生后体重来诊断外,还可通过产前超声来进行诊断。随着发育,小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甚至出现智力障碍。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亲和胎儿间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的常见病因。患儿可表现为黄疸、贫血、手足徐动等。严重者可致智力及运动发育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该病的发病原因多为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临床症状为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硬肿,皮肤呈浅红或暗红色,硬肿首先出现在下肢、臀部、面颊和下腹部,然后至上肢和全身。该病多见于寒冷季节。
先天愚型一般指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症,21染色体三体综合症,也被称为先天性疯狂综合症或唐氏综合症,是一种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另外一条21染色体)。60%的儿童在胎儿早期流产,幸存者表现出严重的智力发育迟缓、特殊的面部特征、生长发育障碍和多种畸形。患儿具明显的特殊面容体征。
新生儿惊厥指从出生至按孕龄计算的第44周内的惊厥发作,既可为良性,也可为病情险恶的表现,对脑发育有一定影响,病因由多种原因(产伤、缺氧、代谢异常、感染及先天畸形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紊乱。主要类型有:微小型;多灶性痉挛型;局灶性痉挛型;强直型;肌阵挛型;惊厥持续状态。以微小型多见,其次为多灶性痉挛型。
新生儿湿肺又叫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系新生儿肺部疾病之一。可能与肺部液体量增多有关。本病多发在剖腹产婴儿及窒息婴儿。临床表现:病儿呼吸急促、烦躁、紫绀,但吃乳等情况比较好。X线检查肺部会出现一过性肺水肿影像,但1~2日便可消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症状很快消失,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