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冠心病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吸烟和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临床症状主要为心前区的突然疼痛、心悸,多为发作性绞痛或者压榨痛,需要多加注意。
血管瘤属于血管肿瘤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胚胎发育中出现血管增生、血管畸形、肿瘤等因素有关。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患者的皮肤颜色、皮肤形态出现改变,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紫癜、瘀斑、疼痛等。血管瘤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血管瘤预后较好,交界性血管瘤易转移或复发,恶性血管瘤则预后较差。
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指由于心理压力大、紧张等生理因素,以及冠心病、心肌炎、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窦房结不规则冲动,从而引起窦性心律不齐。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情较为严重时可根据病因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心肌炎是心肌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指心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病变。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多数患者在发病前 1~3 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等情况。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因为低血压的诊断迄今尚无确切的数值规定,但一般认为,当动脉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时可称为低血压或者是低血压状态。根据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和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
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它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脑神经、耳部、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个系统。头晕大多是偶然发作的、暂时性的,但若突发严重的头晕,或伴明显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这可能提示某些严重的疾病,如脑中风等。
心肌缺血指的是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胸闷、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为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较难治愈。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有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心瓣膜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年龄大。多发于中老年人。
肺动脉高压(PH),是由多种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患者早期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其最常见症状为活动后气促,其他症状包括乏力、头晕、胸痛、胸闷、心悸、黑矇、晕厥等。肺动脉高压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一经诊断,通常很难治愈,且病情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
心肌梗塞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严重类型。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有胸部压迫感、胸痛、气短,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可危及生命。
心绞痛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急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好发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3~5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心脏病属于心脏正常运作的循环系统疾病,是由于遗传、发育、母体等先天因素,以及感染、生活方式、药物等后天因素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引起的。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咳嗽、头痛等。冠心病为最常见的心脏病,除此以外还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窦性心动过缓指窦性心率的频率低于60次每分钟,是由于运动、睡眠等生理因素,以及心脏病、神经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临床上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治疗,病理性引起的控制原发疾病后预后较好。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由于外界刺激或病理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包括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心悸、气短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甲亢等基础疾病中。临床上房颤较轻时通常无明显症状,较为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呼吸困难、水肿、卒中、心力衰竭等表现。房颤一般难以自愈,经治疗后不适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但若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预后较差。
主动脉夹层(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动脉壁中形成夹层血肿,并沿血管长轴方向扩张,形成动脉真、假腔病理改变的严重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多表现为突发胸部剧烈疼痛,如不及时诊治,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的内膜或者全层出现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该病主要与血脂异常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等也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腹痛、顽固性低血压以及下肢坏疽等。
心律不齐即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群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手脚冰凉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症状体征,好发人群妇女以及老人,手脚冰凉主要是由人体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其病因可包括生理性因素以及病理性因素,手脚冰凉的患者常表现为手脚体表温度改变,伴有手脚皮肤黏膜颜色改变、皮肤湿冷等,需要对症处理。
肺栓塞是由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主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可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
甘油三酯高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高。甘油三酯是血脂检查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重度的高甘油三酯一般与糖尿病、肝病、慢性肾炎等有关。属于继发性疾病。甘油三酯高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只有如头晕、头痛、胸闷、气短、肢体麻木、神疲气短、耳鸣、视力退化、失眠健忘等。以上症状是因为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变窄、供血不足引起的,不同的是血管变窄、堵塞的地方不同。作为高血脂的一种,甘油三酯高主要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堵塞和形成血栓。
高血脂常被称为高脂血症,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类物质高于正常水平,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多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造成。高脂血症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诱发冠心病、脑栓塞、颈动脉狭窄等疾病。高脂血症好发于饮食不合理、肥胖、有糖尿病等原发疾病等人群。
小腿水肿是指小腿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出现体积增大、颜色苍白的浮肿现象。小腿水肿常常是全身水肿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单一肢体静脉回流或淋巴回流障碍的表现。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心、肝、肾及甲状腺疾病,药物影响、妊娠情况等。
血栓是指心脏、血管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存在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是由于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流状态异常等因素导致的。临床上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麻痹、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等。血栓常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肪、血栓、结缔组织等沉积在血管中导致的,可形成呈黄色粥样的斑块。临床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脑萎缩、肾功能不全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动脉硬化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早搏是指心脏的过早搏动。是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可发生在正常人,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吸烟、过量饮酒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症状主要为心悸或者心跳暂停感。频发的早搏可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室性早搏,即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冲动,可单独出现,也可呈对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心跳停搏感等。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各种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刺激肋间神经感觉纤维、脊髓后根传入纤维、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与支气管及食管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均可引起胸痛。此外,有时某一内脏与体表某一部位同受某些脊神经后根的传入神经支配时,则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到达大脑皮层后,除可产生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相应体表的疼痛感觉,称之为放射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