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纹理增多泛指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组成的从肺门向肺野外围延伸的放射条状阴影的数目增多、增粗、分布密集,临床症状可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急促等。肺纹理增多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后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各种心脏病导致的肺水肿等。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其特点是在站起时(通常为快速站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并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属于血压调节异常的一种表现,在各年龄阶段均可见,不过老年人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治疗常以非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联合药物治疗。
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呼气时又出现或恢复原状的现象。用血压计观察奇脉,常较手指触诊更为明显。常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以及严重哮喘等。一旦发现奇脉,必须迅速检查患者的其他生命体征。
高脂血症,患者多称其为高血脂,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是由于遗传、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导致血脂水平过高的疾病。高脂血症早期起病时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患者大多通过体检时发现血脂水平异常。本病属于慢性病,患者需长期乃至终生服药控制血脂水平,同时患者还需注重日常生活管理。
房室传导阻滞又称为房室阻滞,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紊乱,指的是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根据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以及三度。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有多种,应对症治疗,一般去除病因后,可纠正房室传导阻滞。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表现在体力活动后或厌倦体力活动。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为风心病,是一种由风湿热重度发作或者反复发作后所致的瓣膜损害而造成的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其中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早期诊断以及早期防治风湿性心脏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不过该病不能达到永久性治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极易引起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其特征是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规则的快速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烦躁不安等,严重者还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
马凡氏综合征也叫做马方综合征、蜘蛛指(趾)综合征、肢体细长症,是一种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常累及骨骼、心血管以及视觉系统等。马凡氏综合征具有家族集聚性,目前暂无特殊疗法,应对症治疗,一般预后不良,自然病死率较高。
阿斯综合征即阿-斯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心脏节律的突然变化,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突然锐减,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可引起抽搐、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好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是威胁生命的严重心脏急症之一,常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主要由主动脉瓣膜本身病变、主动脉根部疾病引起的。轻症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以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发生猝死。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一般因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经血行途径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所致,可伴赘生物形成。患者可出现发热、心脏杂音、脾大、贫血等表现,临床以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心脏骤停,从而引起人体自然死亡的一类疾病。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长,青中年男性群体较女性多发,及时的心肺复苏术和就近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本病多为急性发病。预防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的束支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若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心悸、乏力、气促、晕厥、少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力衰竭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右胸痛即指右侧胸部出现轻微或剧烈的疼痛,可由右侧胸壁、胸肌、肋骨、肺、胸膜、心血管等病变引起。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绞痛、压榨性疼痛等,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引起全胸疼痛或放射至其他部位。
头昏,即头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它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脑神经、耳部、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个系统。头晕大多是偶然发作的、暂时性的,但若突发严重的头晕,或伴明显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等,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这可能提示某些严重的疾病,如脑中风等。
乏力,是一种主观感觉,通常指自觉疲芳、肢体软弱无力的感觉。乏力在内科所有临床症状中最不具有特征性,也不是心血管病的主要症状,但却往往是该类疾病的早期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生理状态下,乏力在休息或进食后可缓解。而病理性乏力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休息过后也不能恢复正常。
妊高症是妊娠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妊娠期并发症,有15%的妊娠异常与妊高症有关。发病率约为9%,是由高血压诱发子痫急性发作,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是孕妇、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位居各种死因的首位。常见症状有心悸、胸痛,头痛,呕吐,半边肢体偏瘫等。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短时间内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时,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的病因有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以及某些药物等。如果治疗不及时,脑部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可危及生命。
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子死亡为临床特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具有传染性。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高血压,在分娩后会随之消失。
肺源性心脏病又简称肺心病,属于心脏疾病的一种,疾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病变或者合并肺动脉血管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而引起的心脏病。根据心脏病的潜伏期长短、起病急缓程度和病程长短,能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脏。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以肺和心脏功能紊乱和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
大动脉炎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休克。其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低血压、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少尿、意识障碍、四肢湿冷等。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心脏瓣膜开放或者关闭功能受损而引起的疾病。心脏瓣膜病比较高发于年龄较大的人群,风湿热是引起瓣膜病最常见的一种原因。瓣膜出现病变会随着心脏舒张或收缩出现血液前进受阻或者血液倒流,病人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由于钠、水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及组织水肿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本病以药物治疗及对因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患者若能及时治疗,积极纠正病因,症状通常可得到改善;反之则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又被称为房室传导延迟,是由于正常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一定的正常值范围,但是延迟过后的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常多发于有风湿性心肌炎和急性、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迷走神经张力性增高是患一度传导阻滞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高发病率逐渐增高。
心率失常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起搏点窦房结激动异常或传导激动来自于窦房结以外,激动传导缓慢、阻滞节律异常或者激动由异常通道传导,心脏起源和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异常。心律失常可由急性感染而引起,严重阻碍血流动力学,持续心率失常能引发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心脏杂音是指由于心脏的生理性因素或心脏结构异常而产生的一种与正常的心音不同的声音。该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生湍流,形成漩涡,使心壁、瓣膜或血管壁发生振动所致。常见于血流加速,如运动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异常通道;心腔或血管内漂浮物;血管腔狭窄或扩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