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炎(IgA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宏观或微观出血,中小球细胞增生,基质增加,IgA沉积丰富。1968年,伯杰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也被称为伯杰病。此外,又称沉积系统IgA -igg肾炎、系统IgA肾炎等。IgA肾病也可解释为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中,中肾小球区域有大量颗粒IgA沉积。
肾区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指在人体的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有隐痛、酸痛、胀痛、抽痛、绞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体格检查可有压痛、叩击痛。许多疾病都可出现肾区疼痛。如:在肾区炎症时,因为腰大肌临近肾,屈髋时可加重由于肾周围区的炎症而引起的疼痛。另外结石和肿瘤也是其发病因素。
夜尿超过全天总尿量的一半或多于750ml,称夜尿增多,为肾小管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状。正常人可偶有夜尿,但经常性夜尿属于病态。引起夜尿的原因有:排水性夜尿、肾功能不全性夜尿、精神性夜尿。因膀胱刺激征引起的夜间排尿次数增多,以及在晚上未入睡而致排尿次数及尿量增多者,均不能称为夜尿。
肾下垂是指直立时,双侧肾脏下降大于4cm的症状。多数发生于20~40岁女性及瘦长体型者。主要表现为腰痛、劳动及行走时加剧,平卧后消失。以右侧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会有腰痛或上腹部包块,极少数患者出现肾绞痛。立位和卧位尿路造影可根据肾的移位程度来进行诊断。
小腿水肿指小腿血管破裂,导致组织间隙体液积聚,颜色苍白。体液属于内环境,易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机制牵连比较多,通常伴随着严重肾脏疾病、严重的肝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毒感染、严重的甲状腺机能不足。临床治疗手段主要通过膳食的改善多选择含钙、钾、维生素E的食品。
肾钙化是指因血钙升高,肾实质内钙盐沉积,引起肾功能障碍。肾结石主要是钙盐沉积在肾盏、肾盂内,二者可同时存在。肾钙化多是双侧性的,是一种继发性的病变。其病理变化是在钙化时可在尿路平片上显示斑点状钙化或全肾钙化阴影。肾钙化有尿路造影上的表现为早期肾盏边缘呈鼠咬状。
中枢性尿崩症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引起的尿崩症。由于创伤、肿瘤、手术等多种原因引起下丘脑、垂体柄和垂体后叶损伤导致AVP合成、转运和分泌不足而造成。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其中10~2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失水等症状,尿比重低于1.010以下。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部疾病合并的免疫性损害疾病,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红斑狼疮特征外,还有比较明显的肾脏损害,通常发病原因和免疫复合物形成、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异常等有联系。患者除了有sle的表现外,还有尿血、蛋白尿、肾功能障碍等症状,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和遗传、环境、感染、免疫反应有关。
肾脏疾病又称为肾病,导致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分为外创、炎症、内伤等多个类别,其中外创主要以外界刺激为主,常见有刀刺、车祸、撕拉、坠落、撞击等;炎症有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双肾引发疾病为主;内伤是指癌症、其它病灶转移导致双肾受损。患者常见的表现有排尿异常、腰痛、腹部不适等。
肾上腺囊肿一般是指肾上腺部位出现囊肿的症状,大多的肾上腺囊肿是单侧的,可以分为寄生虫性、内皮样(血管性、淋巴管性、错构瘤性)、上皮样和假性囊肿。肾上腺囊肿的典型临床症状有腹部包块、腰腹部疼痛、高血压、血尿等。患有肾上腺囊肿的严重患者会引起大囊肿压迫附近脏器而出现胃肠道症状等。
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可由于增生或肿瘤而分泌过多的激素;也可由于肿瘤或其它疾病导致激素分泌下降,出现相应的肾上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疾病的常见临床特征有软弱无力,体重减轻,色素沉着,心血管症状低,血糖神经系统症状性功能紊乱,对感染外伤等各种应激的抵抗力降低,易诱发肾上腺危象等。
肾脏肿瘤就是发生在肾脏上的新生物。整个肾脏肿瘤,有良性的肿瘤有恶性的肿瘤。良性肿瘤最常见的就是错构瘤,也有的纤维瘤,很少的是脂肪瘤。恶性肿瘤主要是肾癌,肾癌主要是透明细胞癌、腺癌也有,还有肾盂癌。肾脏肿瘤就是肿瘤的统称。肾脏肿瘤在人体泌尿男生殖系肿瘤是常见者之一,欧美国家较亚洲国家发病率高,城市较农场发病率高。
是属于一种常见的药物性肾损害,造影剂肾病是指患者在使用造影剂之后会引起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一种常见的药物性肾损害。目前常用的造影剂主要包括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目前在临床上碘化物X线造影剂是近年来引起中毒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造影剂肾病患者临床表现是患者在应用造影剂后48小时会出现一过性蛋白尿,造影后双肾显影会持续24到48小时为主要特征的表现。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尿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简称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阐明,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水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始自眼睑、颜面,渐及四肢到全身。主要分为两大类: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尿酸性肾病又称痛风肾,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聚积在体内,及肾脏排泄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在肾脏内沉积引起的病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者临床似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急性尿酸性肾病多为继发性。本病对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可见腰痛、浮肿、高血压和肾盂肾炎。
肾性尿崩症主要是患者的血浆ADH正常的情况下,肾脏不能浓缩尿液而导致大量稀释性尿液被排出的情况,这属于肾小管功能异常,可以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种。出现这种病情,主要是患者的正常生理刺激不能造成抗利尿激素释放所引起的,通常这类疾病患者的表现为尿多、持续性低张尿、经常口渴等。
溶血尿毒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病理上主要特征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在临床上其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细菌造成的感染感染,以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与药物有关,包括奎宁、丝裂霉素等;还可能与妊娠和避孕药物有关。
小儿肾病大多都属于原发性,患者主要是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大,导致出现低蛋白血症、全身凹陷性水肿、大量蛋白尿等症状。通常发病初期就能明显感知患者的眼睑颜面会出现明显水肿,同时会逐渐向下延伸,如胸腔、阴囊、阴茎、阴唇等,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尿血、尿白等情况。
肾小管疾病是由于肾小管正常吸收功能出现问题,引起肾小管吸收障碍而导致的疾病。肾脏中的肾小管主要功能是从肾小管中重吸收原尿中的水、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同时排出各种代谢产物。肾小管发生病变的人群一般首先表现为尿液成分发生改变,尿液中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显著升高,出现糖尿和蛋白尿。
老年人小腿浮肿是指老年人出现小腿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出现浮肿并伴有麻木,行动不便症状的一类病症,轻度的小腿浮肿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发病原因主要可能是静脉曲张,一般还会是因为患者患有高血压所导致的,或者与患有肝病,营养不良,甲状腺疾病,血栓等疾病有关。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一般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间,患上的一种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病因尚未明确,多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还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患病产妇易发生早产和胎儿宫内感染,死胎,死产等。
是指一组以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肾间质损害的机制可以涉及免疫损伤、感染、中毒、代谢紊乱、尿流机械梗阻和遗传因素等方面。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损害,疾病后期的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另外,患者肾功能会逐渐下降,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肾功能逐步恶化,并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血压增高、从而进入尿毒症期。
是指因为肾脏排泄功能降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所致的血肌酐、尿素氮等超出正常的范围。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常见病因有三种,分别为:一是肾前性,如心力衰竭、休克等; 二是肾实质性,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三是肾后性,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
肾动脉硬化指的是由于肾动脉及分支的动脉壁变硬、增厚,以至于失去弹性,对肾血管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疾病,包括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该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该病的典型症状有患者有长期存在的高血脂病史,出现头痛、多尿、头晕、视物模糊、意识状态改变,甚至出现肾衰竭和心源性呼吸困难。
肾肉瘤是一种肾脏恶性肿瘤,约占1%~3%,且因与肾脏肉瘤样癌相似,所以很难鉴别。主要包括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成骨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等。易发生转移,肺和肝脏比较多见,即使行肾切除术,生存率也不是很高。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30~60岁,血尿、疼痛和肿块三联征是其典型临床表现。
又名肾脏损伤,约占所有泌尿60%生殖道损伤的左右。常见病因有钝性损伤、贯通性伤害以及医源性损伤,其中开放性肾损伤往往伴有腹内其他脏器损伤。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及腰肌紧张、伤侧腰部或腹部出现肿块、休克、血尿等。并发症包括出血不止、尿外渗、脓肿的形成和高血压等。引起肾损害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肾脏发生了病变,比如患有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其次是外力伤害也可导致肾损害,比如肾区曾经受到过击打或者受到了外力的猛烈撞击等。另外做肾穿等检查时也有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肾脏损伤。
肾感染的意思就是肾脏具有炎性反应,可能由于某些细菌侵入肾脏细胞,从而导致机体启动相关应答反应,使中性粒细胞等聚集到感染的部位,引发炎症。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肾小球肾脏炎和原发性肾小球肾脏炎。按照时间划分,则可分为慢性肾脏炎与急性肾脏炎,慢性肾脏炎又称为慢性肾小球肾脏炎。另外,肾感染是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治疗可导致永久性的肾脏受损或者是发展为慢性肾病感染还可传导至血液,从而导致血液中毒。
是由于肾小管功能的损伤,使经正常肾小球滤过的蛋白再吸收障碍所导致。低分子蛋白是指分子量四万道尔顿的蛋白质。因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的再吸收和分解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肾小管病变时低分子蛋白尿排出增多。低分子蛋白尿也有可能是因为过度肥胖引起的。如果病人常吃一些含高脂肪的食物或者含高热量的食物,这样就可能会导致过度肥胖,就极其容易引起蛋白尿。
肾梗塞是因为患者的肾组织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缺血而坏死,造成相关功能受损的疾病。引发疾病的原因有:心脏血栓、心脏瓣膜、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栓子、高脂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肾动脉损伤、肾动脉瘤等,还有相关炎症。通常此类患者发病症状为腰痛、腹痛、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全身酸软等。
又称为肾错构瘤,是由于异常增生的血管、脂肪组织以及平滑肌按照不同比例构成的,是一种良性肿瘤。错构瘤不仅可以发生在肾脏,还可出现在脑、心、肺等部位。常见的发病部位有肾脏、脑、心、肺、骨等。该病可为两种类型: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者和结节性硬化症伴发肾错构瘤者,其中约有75%的患者都是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