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指胃黏膜在高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下,防御失衡,消化自身黏膜,形成局部炎性缺损,好发于40-46岁人群,大多数预后较好,少部分患者可因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等并发症致死。
急性肠胃炎,又称急性胃肠炎,胃肠黏膜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炎症反应,通常由饮食不节诱发,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本病好发于儿童,在我国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分别为6~8月及10~12月,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脱水症状。
肠梗阻是任何原因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类疾病统称,也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肠梗阻的分类繁多,最常见类型为机械性肠梗阻,引发各类肠梗阻的原因也较多,常见的有肠粘连、肿瘤、腹部疝、炎症性肠病等,大多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容易复发,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结肠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感染,亦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其典型症状为腹泻、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等,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其中,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冗长,可并发结肠癌。
大便干燥是指大便发干,呈球样或块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甚至大便带血等表现。大便干燥一般与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治疗方面一般遵医嘱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积极锻炼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可采用药物治疗,并针对原发疾病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是发生于十二指肠处的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球部,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原因有长期服用药物、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组织分型、瘤体的大小等有关,部分分型有较高癌变风险。
腹部绞痛腹部绞痛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持续13个小时,由于肠相对缺乏血液而引起的上腹部或腹痛反复发生的疾病。又称内脏狭心症、肠狭心症、间歇性肠周贫血、腹部贫血症候群、慢性内贫血症候群、脏器动脉间歇性贫血和腹腔血管功能不全症候群。这种现象比中年男性更普遍,而且还出现了动脉硬化症状。
肠息肉指的是从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息肉可发生于肠道内任一部位,多数肠息肉为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肠息肉患者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腹泻、便秘、便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肠息肉发病率年龄增长而增高,多发于男性群体,虽部分息肉无需治疗,由于发病后无法自愈,且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因此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监测息肉发展。
胃病是胃部疾病的统称,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结石、胃癌等。临床常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胃胀气、嗳气、便秘、反酸、食欲不振等。经积极的规范治疗以及饮食调理后,大部分胃病的预后较好,但胃癌晚期的患者预后则较差。
阑尾是一根细长盲管,近端开口于盲肠,腔内富含微生物,这一解剖结构特点使阑尾极易发生感染,由于阑尾邻近盲肠,因此二者较易互为误诊。急性阑尾炎属于阑尾疾病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发病,患者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乏力、发热等症状,临床上可通过腹腔镜确诊,一旦确诊应尽快行阑尾切除术。早期就诊、及时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
慢性阑尾炎也属于阑尾疾病的一种,大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或仅有腹部隐痛,可通过钡剂灌肠X线检查确诊,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左腹疼痛是指以腹中线为界,左侧腹部的疼痛。可为因机械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有关神经引起疼痛。如为刺激内脏,引起内脏性疼痛,多感觉模糊、定位不确切;如为刺激腹壁、腹膜壁层等部位,则可引起感觉强烈、定位明确的躯体性疼痛;还可因刺激内脏神经而提高相应脊髓中枢兴奋性,出现该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牵涉痛。常见疾病有急性胰腺炎、异位妊娠破裂、脾破裂、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急性胃炎、铅中毒、血卟啉病、胰腺癌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腹内的器官和组织由腹壁保护,但在腹壁有一定的薄弱点,由于腹腔内的压力升高,脏器可通过腹壁内的薄弱点向外突出。 而小肠疝气主要是指腹腔内的小肠通过腹壁薄弱位置开口处向外突出,常见的有腹股沟疝和脐疝。一般轻微的小肠疝气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肿块。
胃穿孔指由于胃溃疡、外伤、药物作用、先天胃壁肌层缺损等因素,导致四层胃壁全部破裂,胃内容物穿透腹腔对腹腔造成污染。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上腹剧痛,疼痛还可放射至全腹,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胃出血、腹胀、消瘦等症状。胃穿孔若治疗不及时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建议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状病变,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疾病。本病多发于直肠下端,可单发,也可多发,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对于有恶变倾向的直肠息肉,应积极处理和治疗。
贲门癌又名胃食管结合部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部位,其病因复杂,发病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贲门癌多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腹痛、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贲门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其预后相对较差。
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指的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癌症,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大肠癌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可引起大便性状改变、腹痛、便血等症状,早期诊断并且及时给予手术,一般预后良好,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胰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胰腺的肿瘤。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与本病发生有关。三、遗传因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临床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恶心、呕吐、黄疸等。
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轻度下垂者可无症状,明显下垂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易饱胀、畏食、恶心、喛气及便秘等。胃下垂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功能减退、松弛等导致的,多少预后良好。
肝硬化腹水简称肝腹水,是指由于肝脏病变导致的液体潴留在腹腔内的现象。该病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脏肿瘤、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肝硬化腹水与以下因素有关:门静脉压力增高、低蛋白血症、白蛋白降低、肝淋巴液生成过多等。该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腹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引起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急性肠炎指的是肠道出现急性感染,并产生炎症反应的一系列综合征,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急性肠炎起病急,因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有关,因此本病可防可治,预后较好,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坚持用药。
腹膜炎是腹膜受理化或细菌性刺激时发生的急性炎症,患者起病较急,病情可迅速进展,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伴发热,延误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腹膜炎的类型繁多,引发腹膜炎的因素也较多,因此预后有较大区别,如胆囊炎、阑尾炎等引发的腹膜炎预后一般良好,而肿瘤或结肠穿孔等引发的腹膜炎则预后极差。
慢性结肠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结肠病,与感染、免疫、遗传、食物过敏、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等有关,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较为多见。慢性结肠炎常见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脓样粘液便,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黏膜存在炎性缺损,常见于胃、十二指肠、食管-胃吻合口等处,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多于胃溃疡,前者好发于为青壮年,后者多为中老年群体。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于男性,病因及发生机制呈多因素性,经治疗后大多预后较好。
肠粘连主要指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异常黏附,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较少见,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天性者多见,常因腹腔内手术、创伤等引起。轻度的肠粘连多无症状,当肠黏连形成肠梗阻时,可引起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
食欲不振也叫做食欲减退,在西医也叫做纳差,是指对食物缺乏进食的欲望,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包括精神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食欲不振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着腹胀、嗳气、吐酸等症状一起出现。存在食欲不振时,需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小儿疝气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小儿疝气主要包括先天性腹股沟疝气和小儿脐疝,儿童机体器质性病变,先天性鞘状突未关闭就会引起腹股沟疝气。脐疝通常是由于出生后婴儿的脐环不能与正常婴儿一样缩小闭合,多见于早产儿,出生时机体未发育完全导致的。小儿疝气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是指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的特异性炎症,主要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以及输卵管结核等直接蔓延至腹腔所致。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营养不良及闭经,以及腹痛、腹泻,及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可有腹水,体检时腹壁有柔韧感,可有压痛、反跳痛或腹内肿块等。
倾倒综合征指的是胃内容物迅速进入肠道所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或胃肠道症状的综合征,多见于胃部手术后患者,是胃部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乏力、眩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治疗倾倒综合征,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症状轻中度的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症状严重者,预后不佳,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