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主要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巩膜、其它器官黄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出疹,会有口腔、手、足的斑丘疹、疱疹等轻微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甚至死亡。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以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为特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冬春季多发,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包皮过长是指部分男性的阴茎包皮完全覆盖阴茎头及尿道外口,但包皮口大,能自由外翻,露出龟头,其中包皮是指男性的阴茎头外面双层折叠的皮肤。包皮过长好发于小儿及先天发育畸形的成年男性。包皮过长是阴茎常见的先天畸形,好发于小儿及先天发育畸形的成年男性。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本病于春夏季高发,多见于7岁以下的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公共场所内易因群体聚集而引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可自愈,但患者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反复发病。
腺样体肥大是因炎症反复刺激鼻咽部引起的腺样体病理性增生,多见于2~6岁儿童,多和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同时存在。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风湿免疫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会引起高热、心脏冠状动脉缺血,出现皮肤粘膜(如:手足、口腔)充血,以及淋巴结肿大触痛,严重者可导致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甚至会出现昏迷或猝死。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病,属于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种表现类型,多由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好发于10岁以下的男孩。该病病程多呈自限性,多数患者停止食用食用蚕豆或其制品后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要给予对症的治疗。
猩红热属于感染性疾病,是由A组β型链球菌所引起以呼吸系统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好发于青少年人群。本病经过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
鹅口疮又称为“雪口病”,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能力。多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的慢性病患者也容易发病。
百日咳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由于其病程迁延,可长达2~3个月之久,故称之为百日咳,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多见于婴儿,好发于冬春季节,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支气管肺炎又叫小叶性肺炎,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细支气管,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肺部疾病。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极度虚弱的患者,一年中任何时期皆可发病,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之际。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患者大多可痊愈,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预后较差。
母乳性黄疽多发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疽一般可在新生儿出生3-5天后出现。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不过其生长发育良好,无不良并发症,一般可自愈。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疽可在72小时后逐渐消退。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延续4-12周方可消退。
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组织和咽黏膜炎症,是常见的咽部疾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在春秋两季最容易发病,分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
神经母细胞瘤是由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构成的肿瘤,主要发生于小儿。常发生于颅内者以额叶和顶叶,另外,常发生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脊部位者以肾上腺,也可发生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神经组织。临床症状表现为贫血、乏力、兴奋,体重不增或下降不规则发热。预后较差。引起神经母细胞瘤的原因有药物因素、遗传因素和孕期母体暴露在紫外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下、过度饮酒。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主要指新生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胎粪、羊水、胃内容物等异物,或在出生前后感染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病原体,从而引起的肺部炎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有气促、发绀、体温不稳定、拒奶、口吐白沫等症状。
鸡胸又称为鸽胸或者胸骨前突畸形,是由于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等导致的,如患者具有鸡胸家族史或患有佝偻病、马方病、高胱氨酸尿等,引起肋骨和肋软骨过度生长。临床上的常见表现为胸骨向前隆起畸形,相邻的肋骨以及肋软骨则凹陷,如鸡、鸽的胸脯。鸡胸经规范治疗后的预后较好。
脑瘫又称为脑性瘫痪,是由于胎儿或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使患者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等。常还伴随有智力障碍、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症状。脑瘫无法自愈,积极规范治疗后能改善症状,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但较难根治。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发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粟粒疹、汗疹。多发于婴幼儿及老年人,好发于皱襞部位。主要表现是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水疱、丘疹或丘疱疹,可伴有瘙痒、疼痛或灼热感。
法洛四联症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这四种心脏结构的畸形,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可引起进行性发绀、呼吸困难、劳累后蹲踞等症状。法洛四联症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多数患儿施行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
脐疝也称气肚脐,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好发于婴儿,新生儿、成年人也会患有该疾病,婴儿在两岁左右可以自行痊愈,但是新生儿、成年人是不能自行痊愈,可通过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导致病情恶化。其中,成年人的预后较好,而新生儿的较差。
高热惊厥又名热性惊厥,其发病机制复杂,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好发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多发生于感染早期高热状态下,可引起抽搐、双眼斜视、意识丧失等症状。高热惊厥属于年龄依赖性的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的高热惊厥可以治愈,总体预后良好。
白喉是指因白喉杆菌所引发的细菌性传染病,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特点是咽喉部可见灰白色假膜以及出现毒血症症状。
苯丙酮尿症是氨基酸代谢异常的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使苯丙氨酸代谢物在体内积蓄,出现毛发颜色变浅、智力低下、排出体液(汗液、尿液)有鼠尿臭味。苯丙酮尿症通过早期积极治疗,能起到显著疗效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婴儿枕秃一般是指婴儿枕部出现头发稀少或者没有头发的现象,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脱发类型。其发生在3-6月份的婴儿,一般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的,但是若婴儿还出现枕后的脱发或者长期不愈,建议及时就诊儿科,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补钙或者中医治疗。
病理性黄疸一般指的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牙釉质发育不良、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等并发症。若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巩膜发黄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于新生儿科、儿科,避免病情加重。
染色体异常也叫做染色体病,多指由于各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畸变,导致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引起机体发育异常的一大类先天性遗传病。其病因较复杂,可造成机体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目前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根治方式,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较差。
惊厥的中医说法一般是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可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前者起病急暴、属阳属实,后者病久中虚,属阴属虚。惊厥在西医称为小儿惊厥。
小儿咳嗽即儿童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因为儿童的呼吸道对各种刺激都非常敏感,呼吸道分泌物、异物、有刺激性的气体和气味等都容易引起咳嗽。咳嗽是一项重要的反射,有助于人体清理气道,还有助于防止人们将可能有害的东西吸入气道和肺部。儿童偶尔咳嗽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发生反复持续性咳嗽多提示疾病可能。
早产儿一般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克以下,头围在33厘米以下,由于其全身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比较弱,容易引起营养缺乏症、硬肿症、败血症等并发症,一般出生后需送往新生儿科进行治疗;通过细心护理,一般预后较好。